细数区域医疗信息化十八年:从概念到医疗信息化4.0阶段的进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15 23:07

2021年7月,去毛刺国家卫健委相继公布了最新一期的电子病历评价和互联互通等级测评结果。截至2021年7月,全国共有118家医院参加电子病历评价通过五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53个区域主管单位、50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通过互联互通等级测评。

这两项评价标准都是国家卫健委今年来开展强制性的对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考察指标,推动了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也为进入区域互联实现大数据分析的医疗信息化4.0阶段提供了数据基础。



自2003年开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十余年成长路发生了什么?探索出了哪些发展路径?现阶段存在哪些难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形成了此文。


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十八年进阶路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是以分级诊疗为基础框架,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数据,利用分级诊疗和数据共享,致力于解决居民的“看病难”问题;通过双向转诊等致力于使患者支出合理化,提升医院医疗质量和效率,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区域医疗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标准化建设成果和互通共享基础上,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

受 “非典”影响,我国打造了一套覆盖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的网络直报系统,并加强了中央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包含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生死亡登记、健康危害因素等22个监测子系统。这也成为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在我国的早期应用。

在认识到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巨大潜力后,国家开始计划将其纳入下一阶段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目标。2003年,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对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进行了明确定义: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2004年之后,上海市闵行区、闸北区、长宁区,福建省厦门市,广东江门市、佛山市,浙江等地相继开展了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并陆续在2010年之前建成。

上海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其建立的申康医联工程也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9月,上海申康中心成立,开始计划实施医联工程项目,实现所属医疗机构临床信息的共享,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2006年,申康中心率先启动上海市医联工程系统建设,并与万达信息、中科院等合作,把全市23家三甲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横向共享,打破各家医院围墙和信息孤岛。经过15年探索,申康医联工程已经实现了覆盖全市20家三级综合医院、16家三级专科医院。上海申康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模式也推广到了广州、 武汉、成都等地。

国家从顶层设计确定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后,陆续发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推广。

2009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为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进一步技术指导。基于此,全国各地开始积极建设以临床诊疗数据、健康档案共享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了“3521工程”总体设计方案,而后更新发展为“35212工程”,在信息平台、业务应用、数据库等多维度发力,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逐渐开始从医院信息化转移到区域医疗信息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迅速发展。2015年8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区域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天津、上海、江苏、重庆等22省份已建成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部分人口健康信息实时采集与共享交换、支持跨区域业务协同、服务综合管理与科学决策,共有152个(占调查总数的1/2)地级市建成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644个(占调查总数的1/3)区县建成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查询、部分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综合卫生管理。

同时,这一建设过程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各地级平台发展不平衡。东、中部地区平台覆盖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县级平台的建设进度明显低于省、市级平台。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均开展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部分地区实现了区域居民健康档案在医院、社区之间的共享以及基于健康档案的“电子双向转诊服务”。鉴于区域间医疗资源相对不平衡问题,国家在贵州、宁夏、西藏、云南、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进行试点推行远程医疗,希望逐步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与医疗服务效率相对低下的问题。但是如何探索出好的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如何更好的发挥区域平台在未来医疗行业改革中的功效,依然是需要行业深入探究的课题。


>>>>送区域医疗信息化上云


从2015年开始,随着分级诊疗作为医改任务重点推进,原有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难以全面满足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医联体业务开展等需求,并且因为原有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使用的是传统数据集成技术,难以升级或改造以支持新政策的业务要求,以云计算技术架构为基础所开发的新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成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新路线。

以今年发布的苏州市医疗影像云平台为例。苏州市医疗影像云平台是以苏州市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像数据为基础的市级区域医疗影像平台。平台为苏州市大中型医疗机构提供影像数据共享调阅、数据容灾服务;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会诊提供支撑,帮助基层医院医生提升医疗技能;为居民提供影像数据互联网调阅服务;为卫生监管部门提供数据监管、质量控制等服务。截止到2021年1月,苏州市医疗影像云平台已接入140余家公立医疗机构影像检查数据。


>>>>数据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


在打造区域医疗信息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深刻认识到了EMR的作用所在。为了促进信息化系统在我国医院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卫健委也在近年开展强制性的对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评价标准,EMR 功能应用水平评价以及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都是主要的考察指标。截至2021年7月,全国共有118家医院参加电子病历评价通过五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53个区域主管单位、50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通过互联互通等级测评。EMR院内应用水平的持续提升,也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标准数据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大数据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多种建设模式可能性.所以在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2016 年,《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提出到 2020 年,建成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实现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的目标。之后,各区域的公共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陆续开始建设。

从落地情况来看,北方中心是全国首个通过国家卫健委试点评估并获得授权的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中心由国家卫健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济南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授权联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仁健康)进行健康医疗数据运营。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领域,联仁健康以区域数据互联互通为基础,通过数据汇聚、数据应用、数据运营驱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切实助力解决医疗体系内上下游信息断层、双向转诊难打通、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已在山东、四川等区域医共体项目中成功落地。联仁健康以远程医疗协同Saas云平台,实现了基层医疗信息化的迭代。通过数据同步和业务接口对接,打破了区域及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壁垒,实现实时的视频问诊及处方流转,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协同及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助力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同时实现了区域数据的连通与汇聚。在支撑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同时,基于区域化的数据中心,可以实现数据的多专题应用,支撑临床质控、临床科研、区域公卫等业务需求,未来,联仁健康期待通过海量的数据收集,建立可管理、可控制、可追溯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运营体系,并探索打造医疗服务的新业态。

区域健康大数据平台,对健康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让信息管理部门得以监视复杂数据集成环境中的变化,同时交付可信、安全的数据。区域化是医疗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继医院在管理信息化、临床信息化之后的一大热点。


建设模式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PPP模式为辅


区域医疗作为政府医改的重要信息化手段,且需要一定区域内医疗机构的配合,所以一般由能够发挥统筹作用的卫生部门主导。但这一模式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对于主导单位来说,投入压力大,资金有限;对于信息化企业来讲,较长的建设周期,使得企业项目收益率较低,难以在短期盈利;对于医院来讲,鉴于数据安全等问题,大医院数据共享意愿较低。基于这些原因,PPP平台运营模式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推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由医疗IT企业带资建设,后续参与平台运营。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鼓励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医疗领域,PPP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医疗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还可以能够有效调节医疗的供给需求与供给数量及质量不匹配的矛盾。


>>>>卫生部门主导模式:


卫宁健康-张家港市医疗便民“一卡通”项目

张家港从2010年启动卫生信息化工程以来,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一个平台四朵云”的智慧服务体系,极大提升了全市卫生信息化整体水平,成为了全国首例通过互联互通五级乙等评审的区域卫生单位。该项目以市民卡为依托,通过打造医疗服务云、公卫服务云、监管服务云和便民服务云,整合了整合医疗、医保、市政、金融等服务,实现居民全市范围公立、民营医院一卡灵活就医。

卫宁健康—常州市金坛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常州市金坛区是江苏省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第一批试点区县,全民健康信息化从2009年开始建设,项目由金坛区卫生健康局与中国电信金坛分公司、卫宁健康三方共建,并在金坛区召开了全省区域卫生信息化现场会,全面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家医签约服务水平、促进医疗业务协同、推动便民惠民服务,实现金坛区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PPP模式:创业慧康—“健康中山”项目

2015年,创业慧康受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委托承建“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项目”。项目建设分为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健康中山运营服务平台两个阶段。2018年,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居民电子健康卡平台、区域数据中心、数据质量监测平台、医疗健康云平台、家医签服务平台等工程已经顺利运营。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创业慧康打通全市健康服务产业链,整合全市医疗健康服务资源,实现了“医养防护”一体化管理;并以中山区域医疗生态圈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健康产业生态圈;同时,打造中山城市级互联网医院,并于2019年6月启动“网约护士”服务功能。在2021年7月发布的全国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报告(2021)中,广东省中山市还获得了地市级城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综合评价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根据《数字化转型下的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平台技术架构研究》的分类,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又被划分为横向和纵向模式。

横向整合共享模式:由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统一建立省、地市、区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域数据中心,横向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服务,区域内各级各类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通过区域医疗卫生平台互联,跨区域信息交换则通过更高级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来实现。

纵向整合共享模式也可细分为两类:第一,不同类型医院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开展深入协作,如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大型医院与周边多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双向转诊、病历 调阅、慢病管理等功能;第二,以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以满足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业务管理需求为动力,建立覆盖某一具体业务领域的平台,推动条线业务信息共享,如传染病报告系统由各相关部门从垂直部署的应用系统中上报数据。


数据的标准化、共享化或是下一道命题作文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特征也十分明显。

从区域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结果来看,浙江和江苏两省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主管单位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均在四级乙等及以上,占全国区域评价三级及以上的比重41.2%。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在32家五级乙等医院中,上海拥有8家医五级乙等医院,占五级乙等医院总数的25%。以浙江、江苏、上海为主要省级行政区的长三角地区,代表了我国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最高水平。而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限制,尚未实现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全覆盖。此前文章《八年通过153个区域、503家医院,医疗互联互通测评呈现这三大趋势》有对我国互联互通测评特点的详细解析。


而从2019年-2021年7月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招投标数据来看,甘肃、广东排名领先。这是因为,2019年皆是两地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甘肃东西长1600多公里,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地形狭长、地广人稀的地域特色适合或是当地更侧重于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原因之一。2018年,甘肃省卫健委提交省政府办公厅制订了《甘肃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此形成了统筹推动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顶层部署和工作机制。2019年之后,甘肃进入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已建成了完善的卫生健康网络体系和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0 年,广东将实现全省所有县(市、 区)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医共体所在县域内住院率达到 85%左右。广东进入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冲刺阶段,2019年下半年、2020年成为建设高峰,所以采购数量得以增加。

上海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数量不多,不能以上海对此重视程度不高来解读。事实上,就医疗信息化程度来说,上海无疑处于国内第一梯队,是较早开展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地区。我们认为,其采购偏低的原因包含了其已经度过了高强度投资时期的原因。

总的来说,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和法规的施行,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区域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建设资金不足、医疗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且利用率不高、跨机构跨领域数据互通共享难度大……总的来说,成长了18年的区域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建设尚成年,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等多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逐步解决难题,毕竟两万五千里路,也是一步一步走的。


感谢以下嘉宾提供相关信息(排名不分先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信息科软件工程师吴坤,卫宁健康、创业慧康、联仁健康的朋友们

参考文章:

11种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型深度解析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专访——卫生信息化之“撕开”突围的缺口

信息与电脑:各省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成概况研究

中金证券:医疗信息化专题系列三: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亟待分级诊疗推进

金坛区“三中心”建设模式探索

中国保信: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数字医学:数字化转型下的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平台技术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