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科技创新:在创新中实现飞跃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9 11:24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 罗沙、罗宇凡)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9日下午举行记者会,真空机邀请6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回答记者的提问。

出席记者会的有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全国政协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陈志列,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徐冠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郭为。

马大龙委员:“基础科学研究是原始创新源头”

谈及基础科学应当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何种作用时,马大龙委员说,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也是整个科技工作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就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做好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改善科技环境,科研人员要去除浮躁情绪,扎扎实实按照科学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二是培养更多有独立精神、批判精神的人才;三是要改革人才评估体系。

马大龙委员说:“如果没有基础研究,我们国家的科技就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基础。”

邬贺铨委员:“不同高校应有不同定位,工科院校应面向企业”

在谈及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邬贺铨委员说,不同的高等院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更多的学校应该面向经济发展、面向企业培养人才,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说,我国很多大学并不是定位于研究型的,却也觉得非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水平。许多工科大学本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的,但却并没有在这方面下多少工夫。

邬贺铨委员表示,现在很多学工科的学生毕业前只在计算机上实习,根本没有到企业去,不了解市场情况,所以很难有创新思维。“我们的高等院校需要反思,什么样的自我定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

尹卓委员:“改革科研评价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

尹卓委员在回答有关产学研结合的问题时表示,真正想做到产学研结合,就要让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利益共同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要做改革和调整。

“现在很多高校在评定副教授、教授等职称时,将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标准。正是这些标准使教授、副教授将评职称、获奖,而不是以拿出真正市场化的产品作为最终目标。”尹卓委员建议,改革科研院所和高校评价评估机制,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

尹卓委员表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评价评估机制应能让科研人员潜下心来研究。要让参加企业科研的人,虽然拿不出论文,但是有市场化的产品,也能评教授。

陈志列委员:“将创新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

在谈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时,陈志列委员说,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必须将创新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

陈志列委员建议,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应在买方信贷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同时通过提高汇率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中国民营经济转型,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阳光洒下来都是一样温暖。”陈志列委员说,中央鼓励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并不存在差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可能要比国企大。“国企通常有一些资源优势,而民企在这方面无法与其相比,民企科技创新动力恰恰来自于这种生存压力。”

徐冠巨委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在回答关于农业科技的问题时,徐冠巨委员说,相对于其他产业,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究其原因,还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跟上去。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已经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徐冠巨委员说,工商企业和农业的联系紧密,有责任帮助农业产业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更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资。

徐冠巨委员建议,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进一步引导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要推动更多的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有识之士投身到农业领域。同时要加大力度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帮助农民自主创业。

郭为委员:“多做‘命题作文’,推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在回答有关科学技术转化的问题时,郭为委员表示,应该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来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多做来自市场的“命题作文”,使技术成果更快与市场结合。

郭为委员说,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这需要我们能够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同时,科研工作应该多做“命题作文”,针对目标产品整合技术资源和科学资源。“科研工作就是要像搞‘两弹一星’和高铁那样,集中产学研各方面力量,使得技术成果很快和市场结合在一起,这是值得积极倡导的方式。”他说。

郭为委员表示,国家应该花大力气研究并找出我们急需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推动整个科学技术转化工作。从全球范围来看,从技术向产品转化,再到形成商业企业,这样成功的转化是有限的。要想效率高,就要多做“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