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上海制造”到“上海智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9 17:20

  走进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去毛刺一辆辆自动化AGV小车穿梭于车间内,将各种零部件运输到不同的生产线上,庞大却灵巧的机械臂马不停蹄地完成各道工序。这个国内率先达到传统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全覆盖的高柔性化制造基地,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传统企业如何实现智能化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系统性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通过制定高质量规划,打造高标准智能工厂,培育高水平集成商,构建高效能公共服务平台,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价值链”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同性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的综合优势,有力推动了“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变。 

  传统汽车巨头驶上新赛道 

  临港基地于20089月建成投产,总占地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是上汽乘用车最核心的生产基地之一,包含整车和发动机制造。该基地不但承担了上汽集团旗下智己、飞凡、荣威、MG四大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的生产制造,同时也是上汽创新转型的主要承载地之一。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上汽集团提供) 

  上汽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管熠中回忆称,曾经的上汽靠的是上海的工人师傅们用榔头、铁锤敲打拷制复杂的车身外覆件,如今临港基地全业务链数字化运作,通过智能设备与数字化平台协同生产。“我们的生产线平均每70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每小时能完成43辆汽车生产。”临港基地分党委书记兼整车厂总监陈培锋告诉记者。 

  2023年,上汽整车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海外销量达120.8万辆,同比增长18.8%,蝉联国内行业第一,助力我国汽车出口量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销量表现尤其突出,全年销售112.3万辆,同比增长4.6%,销量位居国内车企第二 

  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上海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驶向新的高地。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9万辆,同比增长35%,产量占全国13.4%。 

  传统钢铁侠”变身“绿巨人” 

  在距离上汽临港基地80公里外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同样展现着从上海传统产业从“制造智造的生动实践。 

  改革开放同龄宝钢股份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作为世界一流企业,宝钢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如今的宝钢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追求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宝钢股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吴小弟表示。 

宝钢股份被称为“黑灯工厂”的冷轧厂C008热镀锌智能车间(宝钢股份供图) 

  钢冷轧厂C008热镀锌智能车间用于生产汽车板。走进车间,行车正在空中自如行走吊卸钢卷,没有驾驶员和地面人员,整片作业区域几乎没有照明,因此被人称为“黑灯工厂”。 

  “黑灯工厂”即智慧工厂,宝钢的冷轧区域是国内机器人配置数量最多的产线,除了无人天车,整个工艺流程中还有机器人自动喷涂、智能点检、自动捞渣、自动拆梱等,多个工种实现自动化无人操作,是我国钢铁行业首个无人值守的智慧工厂,大幅改善员工作业安全水平和提升作业效率。 

  钢铁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绿色低碳转型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宝钢有一座建园三十年的“哨兵动物园里面养着梅花鹿,鸽子和孔雀。动物园之所以取名“哨兵”,是因为它肩负着监测宝钢环境的责任。这些动物都是环境敏感动物,有污染仪器无法检测出来,但这些动物就像环境检测仪,可以实时反馈厂区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动物园管理主任工程师李军功告诉记者。 

  宝钢股份运行中心副总经理刘仕君介绍,近些年,宝钢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布局零碳钢铁示范产线,推动低碳冶金关键工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 宝钢公司公布了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刘仕君介绍,过去6年宝钢股份已实现技术节能量120万吨标煤,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300万吨。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葛东波介绍称,近年来,上海以产业创新驱动为核心关键,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发展新动能。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紧抓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两个“牛鼻子”。上海发挥智能工厂主战场作用,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19家国家级示范智能工厂、1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77家市级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有力推动企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形成推动新兴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