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长三角人”不分彼此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3 22:38

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以4%的国土面积,除尘烟雾收集罩近10%的人口,创造出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

 

“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万亿城市的三分之一;

 

“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长三角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越来越近、越走越亲的长三角,“一个人”、“一条产业”、“一座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01

 

一个人的“长三角”

早晨7点24分,居住在江苏苏州的李言军坐上G4次高铁列车,51分钟后抵达南京南站,在站内换乘G7081,16分钟后到达马鞍山,开启一天的工作,这时还不到9点。

工作创业在此城,居家生活在彼城,不是同城胜同城。如今,像李言军这样“双城生活”的“长三角人”越来越多。高频的高铁班次和密集的交通网让早晚通勤变得如同地铁一般方便。

最近一条消息可以说刷爆了“长三角人”的朋友圈, 那就是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来了。6月1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长三角铁路将首次新增一条上海站至上海虹桥站的超级环线高铁G8388次列车。该车次途经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一市,全程8小时9分。

有网友调侃,早晨从上海出发,上午在苏州吃了顿奥灶面,下午在安庆听了场黄梅戏,晚上还不耽误回上海去迪士尼赏烟花。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高速铁路里程超7000公里,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安徽与沪苏浙的互联互通也已从“接通血管”逐步升级到“打通经脉”。

高效的通勤只是长三角一体化给“长三角人”带来的诸多便利的一个方面。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异地医保报销等事项办理更加便捷;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通用,享受“一网通办”服务……在医疗、教育、养老、政务服务等诸多领域,属地之间的藩篱与隔阂不断被打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正在协力勾画民生福祉最大同心圆。

这两天,六安市一对胎龄只有25周的早产双胞胎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过早出生的姐妹俩,体重仅有600克和690克,整个身体还没有成人的巴掌大,救治难度极大,姐妹俩被第一时间从六安市转运到安徽省儿童医院(复旦儿科安徽医院)就诊。

在给予适当的保暖、安全的体位、呼吸机支持、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及内环境稳定处理后。目前,这对双胞胎在精细化治疗中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

姐妹俩不知道的是,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让她们享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2019年,安徽省依托安徽省儿童医院,与复旦儿科医院合作共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共同打造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并在去年6月26日正式开诊运营。合作共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以来,复旦儿科医院先后派出28个专科团队,73名专家。截至目前,复旦儿科专家共计接诊1602名患儿,参与手术超过800例。

对于这一点,安徽省卫健委主任刘同柱感触颇深,“目前,安徽省累计有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2。其中有五个来自长三角地区。”

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将长三角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民生红利加速释放,“长三角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02

一条产业的“长三角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响起,在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搭载着1145辆奇瑞汽车的滚装轮正式起航、远征海外。

长三角不仅拥有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口岸,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经覆盖了动力电池、车载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等智能汽车零部件的全生态链。

比如,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

在长三角,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其中长三角的沪苏浙皖四地产量占到全国的38%,相当于每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产于长三角。

安徽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以“黑马”之势,改写着中国汽车产业格局。

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是249.1万辆、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是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汽车出口114.7万辆,差不多全国每出口4台汽车,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

执着于技术的 “理工男”——奇瑞汽车,是安徽汽车产业的领头羊。上个月,奇瑞汽车星途星纪元ES一经上市,便广受追捧,这款车型搭载的Lion AI更是让车主直呼“比人还聪明” 。

毫秒级语音响应、方言识别、2秒唤醒车机、多轮语音交互……这些功能对奇瑞智能座舱系统来说都是“基操”。“技术奇瑞”要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

当驾驶员左顾右盼、不看前方时,车机系统会通过驾驶员状态识别交互功能进行判断并做出提醒;

若检测到驾驶者疲劳,车机系统会主动播放音乐,通过声音来刺激驾驶员;

如果检测到驾驶者打电话或抽烟,车机系统也会主动进行响应,比如提醒降低车内音量、主动进行通风散味……

智能化、人性化、温度感拉满的背后,凝聚了长三角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心血。

该智能座舱系统由奇瑞汽车牵头,联合南京芯驰芯片、江苏天宝、科大讯飞等共同开发,在奇瑞首发量产的同时,还拓展到其他主机厂,进一步解决了芯片及软件“卡脖子”问题。目前,第一代国产化座舱平台已在奇瑞销售超过35万台,第二代座舱平台即将开发完毕、量产销售。

这个项目入选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十佳典型实践案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能源汽车跨区域协同的生动样板。

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说,“长三角产业集群在江浙沪皖深度融合发展,有竞争又有合作,并且超越了一般汽车或电子产业范围,形成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圈内的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这是长三角智能电动车的世界级的强大竞争优势。”

不光是新能源汽车,长三角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突出区域分工与强强协作,各特色集群协调发展、联动共赢,共同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2023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60%、1/3、1/3。

从经济接轨“深一度”,到产业协同“一条心”。安徽发力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流星。

03

一座城的“长三角”


相较于“最牛风投城市”,合肥更愿意被称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从同步辐射装置,到全超导核聚变装置,再到强磁场实验装置,合肥已经投入运营和建设中的大科学装置总计有12个。在一个城市建这么多大科学装置,这种集聚度在全球都少有。

这些“国之重器”所彰显的“科技创新”,才是合肥最鲜明的底色,也是合肥最大的底气。

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让合肥把这块“金子招牌”擦的更亮。作为这条走廊上的重要一环,合肥连同上海、杭州、苏州等九个城市携手图强,以更快速度“拔节”壮大。

背起双肩包,往返于合肥、上海两地的实验室,是赵周宇科研工作的常态。他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彼时最大的期待,就是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能够尽早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强大的助力。

同步辐射光源被誉为“前沿科研的眼睛”“科技的灯塔”,是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大型研究平台,人类借助它可以探索微观世界构造。

坐落在中国科大西区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上世纪80年代末,从合肥发出了中国第一束“神奇之光”,照亮了我国科学家“追光”的赛道。

“合肥光源”是第二代光源,而位于500公里外张江的“上海光源”属于第三代光源。如今,从长三角地区发出的这“两束光”辉映出新的光芒,“合肥光源”和“上海光源”强强联合,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协作攻关、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位于合肥庐阳区的未来大科学城,一个高20米、重295吨,外形酷似“橘瓣”的部件已经初显峥嵘。这个被称为“夸父”的大科学装置,是目前世界上在建参数最高、功能最全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平台。其中不少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供应都来自长三角,如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上海核工院等。不久前,参与“夸父”建设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携手成立聚变产业联盟。携手长三角兄弟城市,合肥又在谋划新的未来——打造世界级聚变能源产业集群。

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区域共建共享、衔接协同,已经成为常态。近年来,合肥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科技成果衍生技术转化,现已承担5项长三角科创共同体重大联合攻关,与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院所共建53家协同创新平台,与沪苏浙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15亿元、连续两年实现净流入。

“我们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载体,聚集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就是要实现‘1+3大于4’的效应。”合肥市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说。

《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6.2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达到4万多套、价值超522亿元,为推动开放创新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人、财、物的加速汇聚,为三省一市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中,合肥正持续贡献自己的科创力量!

时光无言

却足以书写一段

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传奇

岁月不语

却能够绘就一幅

区域创新协同的壮阔画卷

一个人的“长三角”

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一条产业的“长三角”

是优势互补、产业协同迸发出的

新质生产力

一座城的“长三角”

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六年来

在这片35.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2.36亿人口激荡出

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从“手握手” 到“心连心”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长三角人”已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