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十年一剑 “大国重器”智慧转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20 21:12

  天津北方网讯:5月初,自动化压铸岛津产大火箭——长征七号火箭从天津港启程,让人们再一次将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了滨海新区。在滨海新区发展的十年里,工业是区域经济的支撑,也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头戏。依靠港口优势,内陆企业从这里对接国际市场,转变了经营方向;传统制造业在这里转型升级,完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自我变革。

  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和出海基地

  前“港”后“厂” 直通国际市场

  在天津临港经济区一段长约1公里的海岸线上,停靠的不是船舶而是一座正在建造当中的钻井平台,这里就是太重滨海公司在2012年建成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和出海基地。

  太重滨海隶属于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听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家来自内陆地区的企业。“市场需求逐渐向大型化装备转变,但我们生产大型装备,在运输上就会受到制约,”太重滨海公司总经理廉广社告诉前沿新闻记者,“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市场更近,离大海更近。这样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水陆运往南方和海外的市场,同时还可以辐射到整个华北东北。”怀着对大海的向往,这个身处山西太原的企业最终选址天津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在本部加工设备一般是5×20米,现在我们可以达到8×60米,意味着加工能力增加到近三倍,制造能力和运输能力得到解放。”

  太重滨海重型装备厂房

  每一个加工设备都是一个巨无霸

  在太重滨海的重型装备厂房内,每一个加工设备都是一个巨无霸,厂房设计起重量已经达到900余吨。别看着他们体型大,但是精确范围比头发丝还要小。在一旁的锻压设备挤压力可以达到几万吨级,是世界上最大的卧式挤压机。像制造大型飞机、高速列车、海工装备、核电等精密,高强度和超大构件就需要用到它们了。

  “这里已经是渤海湾的深处了,比港口离海更近。”太重滨海所在的临港工业区,是2010年12月,通过围海造地而形成的港口工业一体化的海上工业新城,比自然形成的港口还要向渤海深水区延伸。来到滨海新区后他们还在这里尝试了之前从没涉及过的领域,比如海洋装备、海上风电等,这也让企业在生产原有传统产品的同时打开了新的市场。

  自主研发小“模块”搭出巨型装备

  装备制造业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解决了不少原有装备存在缺陷,寻找到了新的市场,也在这里接到不少海外大订单。

  海上钻井平台一般都是大块头,由陆地运输到海上,船舶需要的承载面积也相应较大,造成了诸多不便。天津中际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则把这个大块头分解成几百个模块,通过分开运输,集中拼装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如此,他们的风电设备还得到了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订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华泰汽车天津基地

  良好的区位优势也让很多北京的企业将产业化基地放到天津,形成了北京研发,天津生产的运作模式。就在前几天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华泰汽车的新款SUV正式亮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汽车产业空白,让华泰汽车成为车展上的亮点。华泰汽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试制试验部副部长胡志龙告诉前沿新闻记者:“在天津的项目,主要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在天津生产的车型是一款纯电动的SUV,续航里程可以达到300公里,一般城市使用也可以达到260公里以上,往返京津没有问题。”

  前沿新闻记者了解到,华泰汽车集团天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总部运营基地,整车生产基地,整车、零部件研发、试验、试制基地,销售、采购、物流基地,新能源汽车开发基地等。2016年,基地计划年产汽车10万辆。其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7万辆,传统能源汽车3万辆。全部建成达产后,天津产业基地将成为华泰汽车集团在国内投资建设的首个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出口基地。

  滨海新区高端高质高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已经初步形成

  十年间,滨海新区高端高质高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已经形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9%以上,2015年达到1.55万亿元。航空航天、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八大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7%。今年,一汽大众天华北生产基地等大项目又相继落户滨海,整个新区的实体经济体聚集效应愈发明显。(前沿新闻记者李泽亚 摄影蒲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