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定下1800亿KPI,工业第一城“设备更新+以旧换新”何处着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到2025年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100%,累计拉动“投资+消费”超1800亿元,近日发布的《深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了系列目标。
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随后,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相继响应,大湾区内地城市除肇庆外,也先后发布市一级专项政策。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深圳作为“工业第一城”和新晋万亿级消费城市,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汽车消费等方面着墨较多。
深圳已有超1.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目标到2025年全数实现数字化转型;深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67.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百万辆,《行动方案》明确取消非深户籍人员新能源车指标的社保限制,已有1辆粤B牌的个人,还可再申请购买1辆混合动力小汽车。
此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催生了可观的“循环经济”新蓝海,为格林美(002340.SZ)、恒创睿能等回收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万家工业企业100%数字化100%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圳早在去年3月就提出这一目标。
彼时,深圳举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会,深圳市工信局局长余锡权以一组数据直观说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有209个是示范标杆工厂。通过对这209个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前后的成效分析,发现改造以后,这些工厂的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20.7%,生产效率提升了34.8%,产品的不良频率降低了27.4%,碳排放减少了21%。”余锡权说。
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将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也由此释放了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行动方案》明确,将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规模化更新老旧生产制造设备和配套动力设备。
同时,深圳将出台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方案,完善数字化转型政策工具包。推动5G专网、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全链条渗透,加强NC-Link协议(数控装备工业互联通讯协议)、北斗时空信息技术等推广应用。
到2025年,深圳目标打造20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5家5G示范工厂,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100%。同时,深圳今年将完成不少于100个产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化改造。
深圳也同步拿出了“真金白银”加以支持。
根据去年12月印发的《深圳市关于新形势下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对工业企业在深实施的总投资额达5亿元及以上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亿元;对工业企业实施的总投资额达1000万元及以上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单个项目最高资助5000万元。
取消新能源车指标社保限制深圳是“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产量、保有量均规模巨大。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67.9%。截至2023年末,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97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逾六成。
根据《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目标达到130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70%。
基于上述目标,《行动方案》提出,促进汽车消费。具体举措包括,延续汽车“以旧换新”差异化补贴政策,按照分档分类原则,市区联动加大对换购新车的支持力度。取消非深户籍人员申请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社保限制。放宽名下仅有1辆在深圳市登记的小汽车个人申请混合动力小汽车增量指标的条件限制。
此前,深圳可申请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混合动力小汽车增量指标或纯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的个人,条件之一为“持有本市核发的有效居住证,且最近连续24个月以上在本市缴纳(含补缴)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本市户籍人员”。
此番调整,意味着非深户籍人员只需要持居住证,即可申请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而已有1辆粤B牌的个人,还可再申请购买1辆混合动力小汽车。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深圳接下来将发布调整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的操作细则。
与放宽新能源车指标申请条件同步,深圳市商务局启动了汽车“报废更新”及“置换更新”补贴活动。其中,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最高补贴1万元;置换更新(卖旧车、买新车)补贴最高8000元,且购置新能源车比燃油车的补贴高出1000元/辆。
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对充电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4月末,深圳已累计建成超级充电站(简称“超充站”)362座,数量超过传统加油站,充电枪数量也已超过加油枪数量。
在此基础上,《行动方案》明确,深圳将改造充电基础设施,目标到2024年建成超充站(功率480千瓦以上)不少于1000个,到2025年建成综合能源补给站超60座、充电设施不少于60万个。
先手布局循环经济“风口”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开展,新增的大量报废设备如何处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和“风口”。
《行动方案》提出,深圳将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废旧产品回收网络、完善二手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完善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体系等。
据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预测,到2027年,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114万吨。
如何“变废为宝”?深圳提出,落实生产者延伸责任制,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牵头开展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深汕合作区等地谋划布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基地,鼓励梯次利用企业研发生产适用于基站备电、储能、充换电等领域的产品。
面对可观的市场空间,深圳多家企业已先手布局。
4月30日,总部位于深圳宝安区的格林美(002340.SZ)发布公告,与深圳市顺丰综合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建数字化回收平台、建立逆向回收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开展设备更新升级再制造、建设再制造设备和二手设备的线上线下展示与供应链销售大市场体系。
同日,格林美启动“格林回收数字化平台”,定位为国内首个集回收、溯源、价值评估、碳足迹、售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设备更新与废旧资源回收平台。
格林美预计,到2027年该平台回收量超4000万吨,商品回收总额(GMV)可超过1200亿;到2030年回收量将达到5000万吨,商品回收总额(GMV)可达1500亿。
财报显示,2023年格林美回收拆解的动力电池达到2.75吨,同比增长57.49%,占中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的10%以上;回收使用的镍资源达到2万吨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占中国原镍开采数量的20%以上。
同样位于宝安区的恒创睿能,锂电回收规模已跻身国内前三。恒创睿能董事长兼创始人陈志鹏此前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主要有梯次利用、拆解回收两种处理方式。
其中,剩余容量在80%-20%的退役电池可优先遵循梯次利用原则应用于电动叉车、货柜车的驻车空调乃至ETC电柜;不符合梯次利用标准的废旧电池,将通过拆解、粉碎、筛选、提取动力电池中的镍、钴、锂等核心原材料,并再次用于动力电池生产。
据介绍,恒创睿能在湿法回收工艺上已建立起技术优势。“钴、镍回收利用率达到98%以上;锂回收利用率90%以上,行业最顶尖水平是93%。”陈志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