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属锻压成型制造领域的“优等生”,去毛刺刚刚摘得国家级“专精特新”称号的武汉华夏精冲技术公司,来自于浙江,在与武汉理工大学携手合作中,开辟探索了一条校企合作,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高速通道。
近年来,双方接续突破精密冲压等高端制造“瓶颈”,承接的国家多个“制造重器”项目实现国产化突破,走在国内甚至国际前沿。
填补空白 牵头精冲机国产替代
在大吨位的精冲机下,金属就像豆腐一样“柔软”,可以轻易平滑切断金属材料,使其大批量立体成形。冲压加工代替传统的锻造、铸造、切割零件生产流程,不用磨削加工,切断面平滑光洁。精冲是冲压行业的高端领域,为汽车、造船、航空航天和高科技领域必备的基础制造装备,是制造业大国必须自主掌握的重大装备之一。
“大到数百吨的金属材料,细到发丝的精度,都能加工。”华夏精冲落户武汉后,利用阳逻与武汉大学城跨江相望的便利交通,推进精冲高端设备国产化进程。
2003年,该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成立技术中心,首次自主研制出国产全自动精冲机。2009年7月,与华中科技大学挂牌成立联合研发中心。2015年,高性能全自动液压精冲机成套技术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是国内首台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液压精冲机。
去年年底,中国精冲行业年会在武汉召开,精冲产业正式纳入国家重点战略。华夏精冲和武汉理工大学作为唯一的国产化牵头单位,产业链开发项目正由工信部装备司审批中。
该公司设计的全新液压系统在叠料保护、滑块速度调整及冲裁等都有独特的技术方案,打上深深的“湖北烙印”,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控制及售后服务优势大。
目前,团队投入巨资全力冲刺1500吨精冲机技术研发,已完成图纸设计,将填补国内大吨位精冲机空白。
让科学家“零风险”与高校共建精冲装备制造高地
“武汉在精冲行业的人才储备,是我们敢于问鼎精冲行业国产高端替代的强大支撑。”武汉华夏精冲技术公司董事长蒋成东坦言,非常看好武汉在这一领域的科技优势。
通过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引入武汉高端人才,2014年华夏精冲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2017年12月研发的精冲机获中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企业技术带头人,85后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刘艳雄一举摘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也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课题。
去年,技术攻关进入密集收获季,华夏精冲相继入选第三批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当选中国锻压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牵头参与行业相关国家标准制定。
“让科学家在研发创新中零风险,零投入,而且采用生产线与试验室直接对接,热腾腾的科技成果马上在企业进行初试、中试,迅速打样测试。”董事长蒋成东介绍,这是华夏精冲实现成果快速转化的一条“捷径”。
10月22日,由武汉理工大学等牵头,武汉华夏精冲等企业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金属板料精冲挤压复合成形件通用技术条件》(GB/T 41857-2022)在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发布。该技术可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舰等领域,是国内广大精冲企业急需的一项标准,将对我国锻压行业实现高效、节能、节材制造起到助推作用。
为中科院“幽灵粒子” 探测器打造“盔甲”
11月11日,一台高精度的五轴DMG加工中心正在高速运转,工程师将事先编好的操作程序输入后,机床就开始启动复杂的金属切削加工。记者看到,一个大直径薄壁半铜球已基本成形,熠熠生辉。不仅轻薄,而且表面打入了1000余个细小的孔槽。
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它有可能突破现有的理论框架,发现宇宙在起源演化过程中许多未解之谜。多个世界物理学家因为在中微子探索领域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我国目前在中微子振荡测量参数的精度走在世界最前沿。
在广东省江门市两个核电站反应堆之间,开挖了700多米深,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地下实验平台。里面有一个有机玻璃球,灌了两万吨的液体闪烁体,周围有四万个光电倍增管来探测中微子振荡。
这个有机玻璃球的周围需要穿上一身盔甲,过滤不同射线和粒子的影响,通过从细小的孔槽中发出的光线,从而精准测量到中微子振荡的信号。武汉华夏精冲技术公司接手这个外壳加工工程后,在没有任何经验和现成资料可参考的背景下,经过大量的一手探索,已完成了半球的精制加工,显示了“武汉造”的先进水平。
“这个技术难度非常大,没有支撑体,完全要靠加工工艺结构来定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该项目负责人亲赴武汉华夏精冲现场考察后,连连点赞。铜球球面很薄,轻微的外力或温度变化,就有可能造成变形,达不到探测器所需的技术指标,需要大量的复杂工艺作支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鲁腾 通讯员 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