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劲集团:制造业“卖铲人”,引领新能车“一体化压铸”变革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9 16:18

(力劲中山基地生产车间 郑晨烨/摄

【编者按】在多数人眼里,除尘烟雾收集罩香港最大的标签可能是“亚洲国际都会”,又或者是“国际金融中心”,抑或是和纽约、伦敦并称的“纽伦港”中之“港”。那么,在新时代“科创潮”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制造业方面,香港能否给自己贴上一个崭新的标签呢?

香港在努力。从多年前的“制造业空心化”,到近年的“再工业化”,再到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香港正在逐渐找到自己的感觉:香港有着一流的大学和科研设施,有资金有人才,有内外联通优势,有湾区融合优势,也有高效的行政服务优势,只要不掉入“把工厂搬回香港”的误区,香港的“新型工业化”就大有可为——比如,帮助港资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或者推动其向“高附加值制造”转型等。

当然,“新型工业化”也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内涵也会随着产业趋势的变迁及湾区融合的进展而有不断地衍变。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也必然意味着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合作的深化,这无疑是一个互相激发的化合过程。

我们对这个正在发生的“化合过程”充满期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 在电车界,常见的能与特斯拉绑定在一起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体化压铸”,及“纯视觉自动驾驶”。

9月中旬,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在6000至9000吨级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技术将允许其将电动汽车的复杂底盘几乎全部在一个部件中进行压铸,从而使得特斯拉可以在18到24个月内从零开始开发出一款汽车,而不是目前大多数竞争对手需要的3到4年时间。

而站在特斯拉“一体化压铸技术”背后的,则是一家名为力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00558.HK,简称:力劲科技)的香港企业,该公司旗下两大压铸机品牌合计拥有全球最高的全球市占率。

“今年6月,我们12000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于广东鸿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使用,并签署力劲16000吨超大型智能压铸单元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压铸产品线目前涵盖7000吨到16000吨级,力劲的压铸机交付的车企有通用汽车、大众集团、小鹏汽车、比亚迪汽车,当然也包括特斯拉。”香港力劲科技集团执行董事、广东力劲塑机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小斯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而谢小斯提到的12000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是目前全球已装备的最大压铸单元,主要面向家用轿车、SUV等车型实现一体化前舱、后地板、电池托盘、变速箱壳体等大型结构件的压铸生产。

对于一家制造业公司来说,最好的事情莫过于研发创新、市场政策和产业风口在实现同频共振,而对力劲来说,这样的好事儿似乎正在发生。

“对于力劲来说,要想有效应对全球制造业格局演变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要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抓住全球制造业格局变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谢小斯如是说。

制造业“卖铲人”

20世纪60至70年代,印度尼西亚政局动荡,一些在印尼的华人开始寻求新的落脚点,这其中就包括祖籍广东陆丰的刘相尚。

1972年,刘相尚一家人移居中国香港,彼时正值香港制造业大繁荣时期,刘相尚也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在机械厂中打工。当时的港资制造业,也都面临着各种“卡脖子”难题,其中之一就是生产设备。比如,以外资品牌为主的机床、压铸机、注塑机等,就统治着当时香港制造业的设备市场。

而刘相尚便捕捉到了压铸机设备市场中存在的商机。压铸机的作用,就是将熔融的金属材料快速注入模具中,通过高压形成所需的零件形状。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连续地生产大量的金属零件,被广泛应用于玩具、消费电子、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1979年,刘相尚在香港创办了力劲机械厂,开始做起了自主品牌的压铸机设备。

当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开始吹向香江两岸,如今看来,改革开放无疑是珠三角和香港相互成就的过程,无数港资企业在内地找到了发展壮大的资源,与此同时,珠三角也在港资的涌入下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的珠三角,迅速进入了快速工业化时期,大量纺织、塑胶、玩具、3C、建材等领域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无疑是给“卖铲子”的力劲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1991年力劲机械(深圳)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力劲在珠三角的第一间生产基地,也是深圳首批外商独资企业,主要产品即为压铸机;1994年中山力劲机械有限公司成立,力劲开始涉足注塑机领域;2004年,力劲CNC加工中心事业部成立,进入精密数控机床行业;2005年,力劲宁波工厂竣工;2006年,力劲科技顺利挂牌港交所。

不过,机遇和风险永远是并存的,创立以来一路顺风顺水的力劲,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槛——金融危机。在2008财年的报告中,公司管理层直接将当年定义为“本集团进入内地市场以来最艰巨的一年。”

对于力劲这类给制造业卖“铲子”的公司来说,最可怕的事情通常不是宏观经济下行给行业带来的短期扰动,而是增长预期的消失。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高速增长,到2008年时,已经严重内卷的内地制造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增长见顶、成本高企、利润降低、订单减少,“经济寒冬”中自身难保的下游客户,对“铲子”的兴趣大幅降低。

因此,对于卖“铲子”的力劲来说,想要重塑增长预期,不仅仅需要绝佳的产品性能,还需要让自家“铲子”始终紧跟产业发展的风口。

也是在这一年,力劲收购了世界顶级汽车压铸机制造商意大利意德拉公司,力劲也借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压铸机制造商之一,这也为后续力劲顺利捕捉新能车风口埋下了伏笔。

引领“风口”变革

2019年,特斯拉发布专利“汽车车架的多向车身一体成型铸造机和相关铸造方法”,正式提出“一体化压铸”概念。

为了进一步降低特斯拉的制造成本,马斯克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分享特斯拉需要像“造玩具一样造车”的想法,他希望能够用一种巨大的压铸机,将全尺寸汽车的车身一体化压铸出来。

想法有了,但是本事特斯拉还没有。于是,马斯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了六家主要的压铸机厂商,但其中五家都认为这个设想过于“异想天开”,只有力劲表示“可以试试看”。

另外五家厂商的拒绝并不难理解,使用巨型铸造机一体化生产汽车,首先在技术上就面临巨大挑战,需要非常精确的模具设计和高级的铸造技术,这也意味着厂商需要面对巨额的初期投资和潜在的质量控制问题。

谢小斯告诉记者,传统车辆制造是采用多种冲压件、压铸件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组装。这样会导致车内部产生应力作用,在驾驶的过程中容易异响,同时结构强度不高。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为了简化工艺提升产能、提高汽车结构强度,“一体化压铸成型”的需求开始被提出。

在“试一试”想法的驱动下,2020年,意德拉官宣6000吨级压铸单元Giga Press研发成功,并运用于特斯拉Model Y这一车型上,其后车身采用一体压铸技术,将底板、轮拱、横纵梁等主要部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铸铝部件。

1

(力劲12000T超大型智能压铸单元 受访者供图)

一体化压铸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实现三段式一体压铸成型,分为前机舱、电池底盘、后地板。以小鹏汽车为例,通过采用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实现前机舱部分减少95个零部件,后地板减少64个零部件,整体扭转强度提高83%,车身减重17%。”谢小斯告诉记者。

在谢小斯看来,超大型压铸单元的投入使用,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掀起了汽车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同时亦重塑了力劲集团压铸机业务的重要核心,“押注新能源汽车下的新型潮流,成功为力劲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而新能车风口为力劲带来的惊喜还不止于此。

“新能车给力劲两大主营业务都带来了重要机遇,第一是汽车‘一体化压铸成型’的趋势,第二是‘以塑代钢’汽车轻量化潮流的兴起。” 谢小斯说。

所谓“以塑代钢”,是使用新型工程塑料或其他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钢铁材料,以达到减轻汽车重量的目的。谢小斯告诉记者,新型工程塑料如聚丙烯、聚氨酯、热固性复合材料、尼龙等,已具备各自独特的机械性、耐热性以及抗化学性,且易于成型,是钢材的理想替代品。同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汽车一般部件重量每减轻1%可节油1%;运动部件每减轻1%可节油2%。

“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范围正由内装件向外装件、车身和结构件扩展,力劲在这方面推出了汽车行业专用两板式注塑机,瞄准的目标市场正是汽车行业中以塑代钢的新型潮流。”谢小斯说。

“香港未来在制造业中应扮演平台角色”

近日,经济观察报记者来到了力劲科技位于中山的生产基地实探,在实探过程中,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巨大的像一栋“小房子”一样的压铸机,也不是能够自动完成全套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注塑机,而是中山基地对数字化工厂运用的探索。

谢小斯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力劲开始留意寻求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工厂的数字模型,以实现对工厂的进一步降本增效。所谓数字孪生技术,即是以数字的方式为现实物体创建高度仿真的虚拟模型,数字孪生是对物理实体或系统的状态进行建模的虚拟表示。

谢小斯表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智能工厂的数字化模型,及对模型进行模拟运行,并采集相关数据。对智能工厂建设前期对工厂建成投产后所产生的一些系列问题,在数字模型上模拟出来,从而把这些问题在工厂投产前解决,从而为工厂的改造转型或新厂房的建立运行,节省大量的成本。

“我们希望数字化工厂的概念,不单单运用于力劲本身的生产管理,同时我们希望把这个技术推广给客户,帮助客户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工厂,提供包括智能工厂规划、智能化生产设备、周边辅机自动化、智能设备物联网技术等。”谢小斯说。

作为港资制造业的代表之一,谢小斯同样认为,香港要实现的新型工业化,并不应该拘泥于将制造业搬回香港这一表面形式。在他看来,未来香港在全球制造业中扮演更多的应该是企业总部落户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技研究平台、以及内地与世界市场的连接口。

谢小斯告诉记者,在“一国两制”、大湾区发展战略、港珠澳大桥通车、港深广高铁通车、深港通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政策、地理、金融、人才等方面,从香港进入内地进行商业活动可以说是全方位“开绿灯”。

“想要最终实现制造业企业的效益最大化,那就是,内地设立工厂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制造业集群的优势,香港设立总部充分利用金融、外贸、科创人才的优势。”谢小斯说。而谈及香港制造业的未来时,他亦认为,港资制造业发展的希望在于大湾区战略的不断深化实施,为港商进入内地投资再开了一扇大门。

同时,在他眼中,随着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香港制造业要面临的挑战会更大,同行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价格、市场、人才都会成为港资制造业进入内地的核心战场。当然,“这种竞争才会促进经济的整体向上发展,港资企业也要做好自己的计划和准备,应对好了这份挑战才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谢小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