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人类多元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7 13:03

  实现人类文明多元繁荣是大势所趋,点冷机民心所向,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多元繁荣需要世界各国的集思广益和共同努力。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正加快推进。推动人类文明的永久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责任、有能力为世界政治经济的多元繁荣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力增强了不同肤色、民族和国家的理解对话,促进求同存异,以人文交流驱动经济发展,释放合作的巨大潜能,并由此提出丰富文化对外传播主体,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完善文化交流体制机制,夯实“一带一路”载体作用等具体举措。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所蕴含的厚重的中国智慧,对解决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推动人类文明多元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中,推动形成世界一家、和合共生和以民为本的文明自觉和发展道路。

  (一)新理念——世界一家

  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更能加强制度、政策、标准、规则的联动,进而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21世纪全球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主张文明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友好共处、共同发展。这一思想所包含的“世界一家”的新理念,和中国古代提倡的“天下一家”思想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的世界观是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下观,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下观”不再符合现实,因而也随之没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代“天下观”的则是“世界观”。尽管“天下观”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但是由“天下”而衍生出来的一些观念却依然有时代价值。中国古人身居天下之中,奉行“天下一家”的理念,胸怀“天下为公”的情怀。尽管各个国家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世界各国都处于同一个世界中,不管愿不愿意,人类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共同体。那么人类就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树立“世界一家”的理念,像家人一样对待彼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因此,从中国古代“天下一家”的传统观念可以引申出“世界一家”的新理念。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继承并在新的条件下创新了这一理念。

  “世界一家”理念对推动人类文明多元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能够减少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人类文明之间之所以发生对立和冲突,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每个文明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而缺少共同利益,没有从人类大局意识考虑。事实上,人类各个文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融合于一体。面对这种趋势,不同文明之间要么继续局促于狭隘利益,使各个文明之间的摩擦不断,关系紧张;要么各个文明秉持“世界一家”的理念,共同走谋求人类共同利益的正路。第二,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文明冲突的问题凝聚更多力量。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基于零和博弈的思维,存在或多或少的警觉心态,不愿同其他文明共同应对全人类的问题,反而以中心主义、优越论的心态防备他者文明,极大分散了人类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力量。而“世界一家”的理念可以促使各个文明走出防备心理,如同亲人一般携手并进,互相配合,发挥各自长处,团结协作面对人类难题。第三,以更广阔的胸怀包容其他文明。对于作为集合存在的人类文明的差异,应当以何种眼光去看待、去审视,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导向会得出不同答案。基于“世界一家”的理念,不同的文明将更多会以欣赏、理解的胸襟,而非以敌视、狭隘的眼光看待彼此的文明意义。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和平繁荣的世界才是人民所向往的。而“世界一家”的理念能最大限度促使世界和平繁荣的实现,因此,这个理念一定能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世界一家”理念也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其一,世界各国人民在近现代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不尽的战争和冲突,战争和冲突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仇恨,不再希望爆发战争已成为人类共识。其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一家”的形态正在逐渐形成。而使理想变成现实的关键在于行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隔阂,相互之间不能理解,实现“天下一家”的理想就遥遥无期。只有使民心越来越近、越来越亲,相互之间没有芥蒂,“世界一家”的时代才能到来。

  (二)新路径——和合共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文明因战争和冲突经历了萌生、繁荣、衰落和消亡的阶段,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遭受极大削弱,这是人类的损失,也是人类的遗憾。倘若要使这种惨剧不再发生,人类必须放弃原有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等旧思维。历史已经证明,文明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只会毁灭人类文明。那么,我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新路,才能使人类文明多元繁荣呢?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共生理念也是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基本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多元繁荣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理念源自于传统中国一直以来提倡的“和”文化,这个“和”既有和睦与和谐之意,也有和而不同的含义。文明之间应该像兄弟一样联手应对共同的困难。和合才能共生。和合使得每个国家都有了生存的空间,共存继而为共生创造了前提条件。每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都是别国的有益参考,相互借鉴吸收能有效推动各个国家共同发展。和合共生的理念虽然产生于中国古代,那时候世界还未像今天这样连为一体,但是放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适用。人类文明的多元繁荣的条件有两个,其一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其二是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和合共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两个条件。因为和合共生的理念反对文明之间发生战争或冲突,大大减少各个文明因征服而减少的可能性;倡导相互借鉴,携手合作,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强调的就是沟通,在沟通中以对话解决争端,以文化释疑,以文化增信,以文化促行,从而“让和平的阳光驱走战争的阴霾”。因此,文明交流互鉴、和合共生理念的现实指向十分鲜明,就是取代丛林法则成为人类各个文明相处的新准则,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外交场合多次提到,中国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所蕴含的和合共生理念是与西方强调对抗竞争的丛林法则完全不同的。各个文明秉持和合共生的理念,才能避免文明被消灭和文明趋向单一的悲剧。理念引领未来,人类文明在和合共生的思想引领下一定能实现多元繁荣。

  (三)新归宿——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所蕴含的另一种中国智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源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也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鲜经验。中国古代的众多思想家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养民和敬畏人民。如《尚书》中指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干革命、搞建设和抓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从侧面印证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基于中国的传统和实践经验得出的最新理念,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类文明多元繁荣。人类文明多元繁荣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古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卢浮宫、印度的泰姬陵和中国的万里长城不是个人力量的结果,而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之间日益融合为一体,分工协作的程度不断提高,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可能由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的力量来推动,更加需要世界各国人民联合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我们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集思广益,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思路、升华思想、获取动力。”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文明多元繁荣的坚实基础,人民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人民有权享有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人类文明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也才更有动力发挥聪明才智为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