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锚定四个方向精准发力 促进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6 07:21

近年来,环保设备即墨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部署要求,瞄准蓝色、新兴、低碳、高端方向,全面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推动绿色新兴产业聚企成链、集链成群,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焕发活力,其工作经验做法契合绿色低碳导向、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展现出即墨特色。

先进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是拉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青岛市即墨区作为产业大区、工业强区,拥有各类工业企业4万余家,工业占比超过40%,汽车、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占据青岛“半壁江山”。近年来,即墨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部署要求,瞄准蓝色、新兴、低碳、高端方向,全面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推动绿色新兴产业聚企成链、集链成群,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焕发活力,其工作经验做法契合绿色低碳导向、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展现出即墨特色。

向“海”图强,全力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

海洋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强劲韧性和巨大发展潜力。即墨区海域面积1990平方公里、海岸线196公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即墨区锚定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目标,坚持陆海统筹、全域皆蓝,聚力将海洋经济打造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示范带动。

依托青岛蓝谷这一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推动重大涉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集中布局,先后引进落地“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国字号”科研机构28家,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设立校区或研究院25处;培育引进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49个。工作中,打破科研资源单位化、个人化,整合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创建蓝谷海洋仪器、深远海科考船队等9大公共研发平台及海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推动高端创新要素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推出一大批问鼎全球的海洋科技成果。其中,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统筹10余家科研机构的高端仪器,400余套科研设备入网,实现线上线下共享共用;集合全国13家单位的37艘科考船及“蛟龙号”等800余台(套)船载设备,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考团队,累计共享船时超过5000天;全球最大的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国内首艘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实验船“智腾”号成功下水,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

推动科创与市场无缝衔接,实体化运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落实“十个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成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跟投、产业招商中心跟进、载体空间定制化打造,打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全链条,汇聚全国海洋科技成果等各类信息资源4万余条,推动山东大学糖智药业、药食同源等10余项重大成果转化落地,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0余亿元。引导科研院所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通过全资控股、成果入股等方式,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落地生根。近两年,各科研院所累计实现横向技术合同转化419项、成交额6.5亿元,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98家。

聚焦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大产业方向,规划8处涉海专业园区,引导涉海项目分类聚集、就近落地、链条发展。其中,海洋生物产业园一期基本建成,引进总投资56亿元的链主企业青岛美谷生物科技项目和15个产业链关联项目。海洋信息产业成功引进上市公司鹏博士电信传媒总部,深信服、伟东云等优质企业也相继落户,易华录加快建设海洋科学大数据平台、海洋大数据共享平台。

向“新”发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前沿科技趋势,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升级的新引擎。即墨区对标全省产业重点、立足即墨产业基础,研究确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作为主攻方向,每个产业链由区级领导担任“链长”,建立“链长”、产业链专班、镇街(功能区)三张责任清单,在投资融资、土地供给、人才支撑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集成式改革创新,加快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绿色新兴产业,实施龙头项目招引突破行动,集中资源精准发力,推动产业从无到有、加快成长。比如,抢抓省级在东部沿海布局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两个千万千瓦级基地的契机,主动对接引进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海上光伏、海尔储能两个投资百亿级,以及总投资30亿元的华润渔光互补等大项目,投产后将形成新能源产业隆起带。

健全项目落地评估机制,依托已落地龙头项目,大力招引符合绿色低碳和区域发展方向的高质量上下游项目,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比如,围绕服务奇瑞青岛基地发展,全面“分解”奇瑞汽车零部件构成,梳理形成配套供应商清单,按图索骥开展定向招商;依托奇瑞青岛基地就近规划千亩零部件产业园,结合项目需求配建代建厂房,落户航天模塑等产业链项目16个,园区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助推奇瑞汽车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坚持区域与企业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制定工业“倍增计划”试点企业评选及扶持办法,对入选“链主”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支持,同步发挥企业懂产业、资源多的优势,争取深度参与产业链政策制定、招商目录编制、配套项目招引等工作,成为招商引资的“助手”、产业链发展的“高参”。比如,创新奇智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AI解决方案供应商,即墨区给予资金、办公场所等全方位支持,通过政企紧密协作,落地13个月即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2022年实现营收15.58亿元、同比增长81%;同时企业“投桃报李”,协助引进孵化奥利普奇智、赛迪奇智、睿云奇智等人工智能领域企业14家,累计服务企业300余家、创收近30亿元。

坚持向“数”而行,以数字化推动“老树发新芽”

即墨区中小工业企业众多,嫁接互联网、深化产业赋能,对于节能减耗、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意义重大、潜力巨大。即墨区将产业数字化作为重要抓手,统筹发挥政府、平台、协会、中介、企业等作用,全力向“数”而行、深挖“数字”潜力。

一方面,抓“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企业提效降本。深入贯彻“工赋山东”“工赋青岛”部署,与海尔卡奥斯、浪潮等十大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加强合作对接,对参与工业互联网改造的企业给予25%补贴、对十大双跨平台等优质服务商参与改造的项目给予软硬件投资额40%补贴,助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目前,即墨区已有400余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精锐机械等13家企业入选青岛市工业赋能示范。比如,瑞华集团是迪卡侬等知名品牌产品供应商,年产服装500万套。通过引导企业与海尔卡奥斯平台合作,引入智能柔性生产技术和海尔MES管理系统,完成“大货代工”向“小单快反”转变,改造后日产能提升35%、生产周期由20天缩减至7天,订单量增加30%、附加值增长150%,年新增产值3000余万元。

另一方面,抓“数字化整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度优化。坚持“市场的事情市场办”,引导支持市场主体搭建信息化产品供需平台,整合各方市场资源提供信息发布、货源组织、信用背书、物流仓储等全流程服务,形成相互连通的供应链体系。以蚁家人供应链为例,拥有国内领先的“蚁阵”平台系统,能够关联各类产品供应企业,提供物流、金融服务。2022年,蚁家人供应链依托5.5万平方米租用场地完成交易额22亿元,带动关联企业增收10%以上。今年,将投资52亿元建设产业互联网总部,吸纳更多企业进入供应链平台。一方面,由于市场销路更有保障、原料采购更加便捷,本地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生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蚁家人供应链更好统筹贸易资源,三年内有望成长为百亿级贸易企业。

向“科技”要生产力,促进企业产品结构高新化高端化

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政府资源优势,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打通科技成果嫁接转化渠道,通过产学合作、创新提升,向高附加值领域加快发展延伸。

综合运用重大科技专项等扶持政策,统筹协调调动各类资源,精准支持企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以即发集团为例,作为即墨最大的纺织服装企业,年产值达百亿元,但每生产1吨产品需消耗100吨淡水,生产能耗较大。工作中,主动引导即发集团开展染色技术攻坚,争取兑现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有效激发了持续开发积极性。目前,即发超临界无水染色技术已建成启用产业化示范线、年产能1000吨,实现国内独创、国际领先,正由传统加工企业向绿色智能制造企业加快转变。

加强与省人才集团、驻蓝谷高校院所等合作,开展揭榜挂帅、供需对接等系列活动,促进本地企业与专家学者合作攻关,去年技术交易额达50亿元以上。比如,带领汽车制造配套企业海联金汇与省人才集团开展“智企对接”,牵线巨英东院士与企业开展合作,引入国际最先进的热处理技术成功批量生产车用高强钢,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上线一体压铸成型工艺,成为特斯拉以外国内唯一掌握该技术的企业。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储备库,优先保障用地、资金等各类要素,2022年争取拨付科技创新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推动500余家企业产品迭代、工艺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67%。比如,支持汉格斯特新能源科技公司与李长河院士团队合作转化洁净精密制造技术,提供“拎包入住”研发空间,专项研究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洁净精密制造研究院顺利落地,当年孵化带动企业35家,实现年产值3亿元、税收3000万元。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推动我省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即墨区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躬身实践,形成的一些推动转型的经验启示。

即墨区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特色引领,既不贪大求全,也不囿于一隅,精准确定攻坚方向,精准谋划攻坚措施。发挥海洋优势,做好“蓝色”文章,推动海洋经济加快起势,成为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实际,都需要坚持系统观点、运用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区域发展,努力打造特色、创出品牌。在强化在产业布局、用能改造等方面,严格落实“亩产论英雄”要求,对拟淘汰升级产能、拟大力发展行业进一步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建立差异化考核制度,对产业基础欠佳、能源消耗较大、发展效益相对不高的地区,重点考核落后产能淘汰提升,对沿海等地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即墨区通过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各产业迅速拉起框架,特别是即墨区的汽车产业,以一汽解放、一汽大众、解放新能源、奇瑞四大整车为龙头,引进落地上下游配套项目400余个,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实践证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专业化分工、集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龙头项目资源整合、技术融合、人才联合、渠道聚合作用,以供应链带动发展区域产业链。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即墨区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精准解题,帮助企业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努力在本行业本领域赢得核心优势,激发出新的强大发展动能。实践证明,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自主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企业自我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企业自主创新还存在不少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必须主动发挥牵线搭桥、信用背书、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帮助企业分摊研发风险、提高转化效率,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深度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代表着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颠覆着以往生产经营模式。即墨区在数字化改造应用方面起步较早,涌现了酷特智能等一批典型企业,400多家企业完成了工业互联网改造,企业平均生产效率、能源消耗等指标都有较大改进。实践证明,数字化、智能化是方向、是未来,应出台更加适宜的鼓励政策,引导各地企业主动拥抱信息化、智能化浪潮,充分运用“两化”融合、产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平台经济生态体系和产业链,改良区域产业组织和经营模式,以数字变革引领全面转型。(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