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教父”杜登霍夫:加征关税不是出路,合作才是正确选择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4 11:47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于11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在六大展区之一的汽车展区以“出行,自动化压铸岛未来无限可能”为主题,聚焦汽车新技术、新趋势、新产品。据悉,本届进博会汽车展区汇聚了全球15大整车品牌、4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全勤生”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车企纷纷亮出当家车型和前沿技术。德国参会高管均表示,将继续深化在华合作,推动电动化、数字化转型,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 

  而就在本届进博会开幕前夕,欧盟委员会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正式生效,在中欧政商界引发广泛争议。“欧盟委员会的这一决定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誉为“汽车教父”的德国著名汽车经济专家费迪南德·杜登霍夫在接受《今日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他认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在各个方面完胜德国品牌,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无异于“自取其辱”。 

“老朋友”的“新亮相”:宝马集团在进博会上展示了配备高性能混合动力系统的全新宝马M5车型(图片:尉红琛)

  今日中国:杜登霍夫先生,您如何看待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 

  杜登霍夫: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锂电子电池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动汽车价格中电池成本占比通常在40%左右。因此,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成本和价格上有天然优势,也更具竞争力,市场的天平自然也向中国企业倾斜。相较之下,目光不够长远的欧洲则错失了发展机遇。过去,全球电池产业的“心脏”在韩国。如今,中国已经取代韩国,在全球电池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今日中国:这是否意味着,德国车企面临的竞争更激烈了? 

  杜登霍夫:是的。但如果德国汽车制造商能够和中国企业合作,也能从中国的天然竞争优势中获益,尤其是在电池领域。全球汽车市场巨大,为两国汽车制造商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应跨越零和思维,拒绝“脱钩”,加强在汽车领域的合作。 

  今日中国:在您看来,目前中德两国汽车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杜登霍夫:我曾经看过一项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结论十分有趣。简单来说,中国的年轻消费者更青睐国产品牌。在他们眼里,保时捷、宝马、奔驰和奥迪都是他们父母一代的选择。小米、蔚来、小鹏、奇瑞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打造的智能化汽车,因配备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功能更受年轻一代的偏爱。 

  今日中国:这对德国汽车行业来说是否意味着挑战? 

  杜登霍夫:没错。在特斯拉以及比亚迪、奇瑞、吉利、理想、蔚来、小米和小鹏等中国品牌纷纷通过新技术不断巩固市场地位的同时,德国车企在华销量却在以创纪录的速度下滑。曾几何时,德国汽车品牌几乎引领中国市场,而现在,它们“神话”般价值正在消失。 

  今日中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杜登霍夫:对于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技术,如可以节省生产成本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德国车企的关注度明显不够,但他们的中国同行们却在紧锣密鼓地加强研究与应用。此外,华为、百度、腾讯等中国的科技公司正与国内汽车行业密切合作,致力于用软件定义汽车,将汽车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在中国,未来汽车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备,反观德国,人们还在努力填补无线网络覆盖方面的空白。德国正被巨大的成本劣势和缓慢的行动一步步逼入绝境。 

  今日中国:这是否代表着,德国车企需要调整方向? 

  杜登霍夫:毫无疑问,而且要快!德国车企未来几个季度在华表现仍令人堪忧。德国的汽车工业要想实现成功转型,少不了向特斯拉和中国学习。“闭门造车”不如“出门问道”。搞汽车研发,必须要走出德国,亲自去中国看一看。 

  今日中国:10月底,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您对此有何看法?

  杜登霍夫:在这个问题上,我和许多同行观点一致:关税就是一场灾难!欧盟委员会正在损害德国、德国汽车工业以及德国与中国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这些关税本身缺乏事实依据且相当随意,更像是法国在背后推动的一项政治举措。眼下,唐纳德·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鉴于其将会向德国和德国的汽车工业施压,德国就更需要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欧盟委员会的关税政策实际上伤及的却是自己人。如果您问我怎么看,我认为这是自取其辱。欧盟委员会的做法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令人匪夷所思。 

  今日中国:您认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会带来哪些后果?   

  杜登霍夫:这将导致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被人为抬高,削弱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拖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此同时,由于电动汽车消费市场疲软,欧洲也将错失发展电池生产的机遇。如果电动汽车滞销,也就不需要电池工厂,而建这些工厂可是花了布鲁塞尔数十亿的补贴和纳税人大量的钱财。此外,德国电动汽车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并不明朗。如果德国电动汽车在本国内的销量更好,德国的电池产业或许能“得救”,全球对德国电动汽车的需求量也将“水涨船高”。然而,德国的汽车产业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很难具备中国那样的竞争力。因此,关税不仅仅带来了短期的负面影响,还会破坏德国汽车工业的未来。从长远看,布鲁塞尔的这种做法正在损害欧洲的汽车工业。 

  (翻译:王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