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赖敏报道 3月27日,真空机第一期“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在京举行,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袁宏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映霞,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研究员郑永光三位专家做客活动现场,针对我国南方地区近期发生的强对流天气,分别从应急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天气灾害及预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活动由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共同主办。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气象报等20多家媒体参与了此次活动。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袁宏永(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映霞(中),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研究员郑永光(右)。刘杰摄影
访谈现场。刘杰摄影
强对流天气生命期短破坏性强 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研究员郑永光 刘杰摄影
郑永光表示,3月1日至27日,我国发生5次比较强的对流天气。第一次是在3月10号,第二次是3月12-14号,第三次是19-20号,第四次是22-24号,最近一次是25-26号。其中,19-20号的过程强度最强。总体而言,今年的强对流天气和历史上相比略偏早,灾害偏重,但总体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内。强对流天气和一般对流天气的差异在于突发性、局地性较强,空间范围较小;天气系统的尺度、个头较小;持续时间(生命期)较短,发生比较迅速;强对流大,容易造成灾害、破坏性较强,影响性比较高。
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我国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一直在发展中,但总的来说离国家人民的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不同的预报时效和范围准确率是不同的,时效越长范围越小,预报准确率就越低。如果是一个影响范围比较大的强对流天气,基本上能提前三天左右预报;但对于影响具体某一个点,或者影响某个城市的三天预报难度就比较大。到了24小时之内,基本上能把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出来,但是非常局地的强对流仍然是很难做出预报的。对于临近2-3个小时德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基本上能预报出影响区域和强度。不过强对流强度的预报难度仍然比较大,比如例如广东的龙卷,预报时效只能提前到二三十分钟。
纵横应急体系初步建成 广大县乡一级仍有薄弱环节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袁宏永 刘杰摄影
袁宏永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应急体系初步建成,主要包括纵向、横向两种机构。纵向应急体系由国务院应急办、各省应急办和各地市、县应急办等组成;横向应急体系包括国家级层面的28个与应急相关的部委,例如气象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安监总局等部委建有相应的应急体系。在各省,以省应急办作为应急枢纽,相关的厅局也建有相应的应急体系。在县里面,也有相应的林业局、气象局、农业局、卫生局等一些应急机构。
将即将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灾害事件通知到应该疏散并采取应急行动的对象,让每一个人接收到灾害预警信息,这是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目的。目前,我国预警信息发布所采用的手段几乎涵盖了现在有的各种方式,例如短信、广播、电视、室外大屏幕、收音机、电台,甚至还有一些卫星广播等。但是从科研技术角度来说,目前还没有一种手段能够把预警信息准确无误地发到每一个人,每种手段都有它的缺陷。从经济上说,广大县乡一级应急体系建设才刚刚开始,信息发布不畅的情况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所以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其中就包括了提高城镇化安全防控的能力。当完全靠技术手段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靠管理跟上。比如在有些边远村落,应对突发灾害时,书记村长将责任落实到人,对弱势群体进行转移。现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已经做得很好,但是在全国要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 对内涝灾害设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映霞 刘杰摄影
谢映霞指出,强对流天气对城市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建筑还是基础设施,都显现出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要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来加强。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时,要在城市网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解决城市内涝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大的排水系统,要将水的循环系统建立起来,水要通、要畅;其次,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标准的逐步提高,要对管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再次,建设理念和管理手段也很重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设一定要尊重和顺应自然的规律,在开发建设前后都不应造成很大的破坏。另外前几天媒体报道了一个湖南女孩掉掉进下水道事件,这反映出建设管理等其他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城市建设不仅要规划好,要建设好,还要管理好。就像买完一辆汽车后,还要给它加油,要定期做养护,这才是一个建城市、管城市的正确理念,应该贯彻到今后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
对于民众来讲,要有一个安全的意识,知道极端气候是有危险存在的,要有相关知识和有效的防范措施。
(责任编辑:赖敏)
相关报道
本网直播页面:()
中国天气网:《“直击强对流”——与科学家聊“天” 》()
新华网:《[第一回应]专家:近期南方强对流天气凸显城市脆弱性》()
中国广播网:《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 预警信息全覆盖机制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