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淇河,环保设备你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什么?
绿竹猗猗、水清如玉、蜿蜒徘徊,它犹如镶嵌在鹤壁版图中的一条玉带,温润着一座城;
文脉赓续、弦歌铮鸣、连绵不绝,它静静流淌出淇水卫风的厚重文韵,滋养着一方人;
而今天,我们可以从“新”看淇河——
10月16日上午,以“淇河”命名的省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着鹤壁市在创新体系建设上再落关键一子,迈出了关键一步。
它为一座城注入了创新的源头活水,汇聚起创新的澎湃势能,扛起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创新大旗。
在淇河实验室揭牌之际,“云鹤”与您一起,且看淇河之畔涌动的“新”潮。
布关键之子,谋未来之局
谋篇布局,考验的是前瞻眼光。
发力创新,是时之所需,势之所向。当下,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
但创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托什么才能汇聚创新动能?
高能级创新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承担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既是国家战略指向,也是创新制度建设必然之举,已成为各地发力创新的关键之子。
于鹤壁市而言,“云鹤”注意到,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指出,鹤壁正处于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正在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不是一句口号,而实施“第一战略”的基本逻辑,首先就是搭建一流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平台。
自此,建设淇河实验室成为了我们谋划未来之局,加快转型发展,构建创新体系布下的关键之子。
有人会问,建设一个省实验室这样的创新平台有多大意义?实验室会研究什么?和普通老百姓有关系吗?
从“新”看以淇河命名的省实验室,就会发现它紧密结合鹤壁市产业发展需要,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十足,不仅和我们的产业转型、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带来了诸多变化。
——产业“新”潮起来。
“云鹤”从市科技局获悉,淇河实验室聚焦功能性新材料领域,重点围绕镁基、生物医用两大新材料方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镁基新材料在交通运输、医疗器械、3C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镁电池材料不相容,高性能材料稀缺,二次手术、结构医用镁合金的强度低、塑性差等问题。
若能破解这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镁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淇河实验室的镁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就将重点攻关镁基储能材料智造技术、变形镁合金材料智造技术、生物医用镁合金材料智造技术、镁合金大型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等,研发世界领先技术,构建全球镁合金创新开发应用策源地,破解镁产业技术壁垒。”市科技局科技项目与创新平台建设科科长艾振国介绍。
当然,淇河实验室能做的远不止这些,它重点围绕的另一个研发方向——生物医用新材料同样让人眼前一亮。
淇河实验室将重点攻关生物医药新原料生物合成技术、功能性代糖代蛋白智造及应用技术、非粮生物基新材料智造应用技术等,旨在突破中医药活性成分植物提取原材料限制,实现医药原料高效生物合成;聚焦代糖、代蛋白等重点产品,领航未来食品原材料生物智造产业发展;助力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开展非粮生物基新材料生物智造技术攻关,加速生物新材料领域的成长。
无论是助力鹤壁市构建全镁产业生态,成为镁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者;还是助推鹤壁市实现由“生物制造”向“生物智造”转变,淇河实验室都将成为填补空白点、破解“卡脖子”的创新利器,为产业转型、企业壮大,赢得先机、站立潮头。
——创新协同起来。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淇河实验室的运行,更多协同创新的种子会开花结果。”艾振国介绍,淇河实验室规划采用“1+2+N”模式运行,构建起“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相互赋能的全产业链条科研转化体系。
“云鹤”了解到,“1”即实验室总部,设在鹤壁科创新城河南信息科技学院(筹);“2”即“镁基新材料研发中心”“生物医用新材料研发中心”,其中“镁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与中铝集团深度合作,导入上海交通大学优势科技资源,整合提升现有镁基新材料实验室和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助力打造一流全镁产业生态;“N”即将建设中铝集团、河南生物产业集团等多个企业的中试基地,作为实验室重大科研任务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
就像产业发展中,“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样,淇河实验室聚焦产业发展所需,通过创新系统,让科技成果在企业一线应用的距离和时间悄然缩短。
——人才汇聚而来。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人才”二字,寥寥五画,却是一地发展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淇河实验室拟聘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长聘教授魏冬青担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还柔性集聚了一批与鹤壁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顶级专家团队。镁基新材料方向有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丹·谢赫特曼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教授;生物医用新材料方向有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江南大学陈坚院士、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研究员等。
聚人才,强科技,谋创新。依托淇河实验室这一平台,一个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潜在人才组成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正在形成。
下非常之功,做恒久之事
淇河实验室的揭牌,落下了鹤壁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子,不仅成为鹤壁市今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光时刻,也成为了鹤壁市不断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有力注脚。
鹤壁在创新体系建设、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上的魄力和行动远不止于此。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做强“新”的支撑,抢滩布局、向新而行。其中,“一室两城”建设作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四梁八柱,让我们的创新体系愈发稳健。
“一室”即刚刚揭牌的淇河实验室;“两城”即科创新城和中试城。
建设“一室两城”不是凭空想象。那么,我们的信心和底气从哪来?
信心,从坚定不移谋创新中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顶层设计持续优化。鹤壁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谋划确立鹤壁市的重大科技政策、重大科技战略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统筹解决鹤壁市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科技创新问题。
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鹤壁市坚持系统谋划,出台《鹤壁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鹤壁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等重要文件,通过进一步加大精准化组合型创新政策供给,从而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鹤壁市勇于突破体制机制藩篱,在全省率先启动“揭榜挂帅”工作,累计发布17项重点攻关企业技术需求和4项科技成果,揭榜金额300余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2000万元。
底气,从脚踏实地抓创新中来。
创新,从来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创新动能活力充分激发——鹤壁市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财政科技支出三年平均达7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跨越8亿元、11亿元、13亿元、1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0.88%提高至1.75%。
创新策源效应日益凸显——省科学院鹤壁分院完成实体化运营,墨子实验室鹤壁基地加快推进;河南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器产业研究院落户鹤壁,省级中试基地总数达到4家,基本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30余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相关企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创新创造生力军队伍发展壮大——全市有16家企业入选省创新龙头企业、省“瞪羚”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4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400家,较2017年实现翻番。
科研之花结出产业硕果——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取得标志性成果,产业链创新能力持续跃升。比如,邦维高科成功研发了高耐候尼龙材料、本征阻燃尼龙、尼龙母液染色技术等行业领先技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鹤壁连续25次创造小麦夏玉米高产示范方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仕佳光子研发的PLC光分路器芯片成为全省电子信息领域第一个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打破国外对三网融合光纤到户用光分路器芯片的垄断,成功实现了国产化和进口替代;市农科院实施的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黄淮海耐密抗逆适宜机械化夏玉米新品种培育及应用”项目,育成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5个,为黄淮海地区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贡献了鹤壁力量。
总结起来讲,对待科技创新这一恒久之事,我们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又注重高效执行、落地落实。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华说,无论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求突破,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上走在前,还是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上提质效,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抢占先机……创新,已经成为淇河之畔的最新标识、最强动能,推动着产业创新蝶变和城市转型升级。
如今,淇河仍在静静流淌,不舍昼夜。鹤壁这座被淇水润泽的城市,也还流淌着淇水卫风的厚重文韵,积淀着蒸蒸日上的工业记忆,生发着鹤舞樱飞的欣欣向荣。
此时,请君且看“新”淇河。因“淇河”得名的省实验室,必将源源不断为鹤城发展注入创新的力量,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