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中集团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8 15:12

立中集团(300428)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真空机是专业从事铝合金及铝合金高端应用的国际化企业集团,目前已实现了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再生铸造铝合金、铝合金车轮三大细分行业的引领,是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熔炼设备和车轮模具研发制造,再生铝资源回收利用,再生铸造铝合金研发制造,功能中间合金研发制造,汽车铝合金车轮及轻量化底盘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危废资源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公司。同时公司正积极布局锂、钠电池新材料领域,进一步实现公司产业链的双向拓展。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再生铸造铝合金,免热处理合金、铝合金车轮和转向节,新能源汽车电机壳,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精密模具,自动熔炼装备和锂钠电池新材料等,主营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军工,电力电器,5G通讯设备,新能源电池,消费电子,食品医药包装,工业和建筑铝型材等领域,客户遍布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1、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业务板块

  该业务板块专业研发、制造和销售金属晶粒细化剂、金相变质剂、元素添加剂、金属净化剂4大类功能中间合金和航空航天级特种中间合金等36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电力电器、消费电子、工业铝型材、食品医药包装等领域。销售网络遍及中国、欧洲、北美、南美、日本、韩国、中东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该业务板块持续推进高端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推广,其中铝晶粒细化剂已实现了高端产品的技术突破,高端晶粒细化剂的产品性能更为优异、品质更加稳定,可以达到比标准晶粒细化剂产品低70%的添加率,能够有效减少与夹杂物有关的缺陷发生率,满足了高端铝材关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市场需求。另外,该业务板块生产的航空航天级特种中间合金产品满足了航空航天级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对中间合金的高品质要求,实现了部分高品质中间合金的国产化,有效提升了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再生铸造铝合金材料业务板块

  该业务板块专业研发、生产及销售再生铸造铝合金材料,以再生铝和电解铝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各种牌号的铸造铝合金锭/铸造铝合金液,是国内再生铸造铝合金行业领军企业。公司产品成分均匀、组织致密、纯净度高、晶粒细小,是精密铸造的理想铝合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5G通讯、消费电子、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等多个领域。

  该业务板块致力于高性能、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通过材料成分配比、工艺路线设计、性能指标设定、工艺过程保障等方面的综合调控,生产出了高性能的免热处理合金材料,能够很好的应用于高强、高韧、超大型一体化压铸零部件的生产。该业务板块的免热处理合金材料相较于国外同类产品拥有综合的优异性能表现,解决了国外产品因硅含量较低导致的流动性较差而造成的后续一体化压铸零部件报废率较高的问题。同时,采用了独特的低Mo变质技术,Mo含量仅为国际同类变质含量的1/5-1/7,解决了一体化过程中的偏稀性问题,较国外同类材料价格可降低15%-20%,进一步提升了国产材料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铝合金车轮业务板块

  该业务板块致力于高端汽车铝合金车轮及轻量化底盘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公司以专业、稳定、高效的经营团队为指导、完整的技术链条和四大成型技术为依托,为全球知名整车厂商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客户遍布北美、欧洲、亚洲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积累了较高的信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该业务板块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市场,目前已为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华人运通及牛创等多家新能源车企提供铝合金车轮的产品配套服务,并完成了比亚迪(002594)某新能源车型的项目定点和某国际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工厂认证。同时加快推进商用车轮业务的发展,依托行业领先的生产技术,满足了商用车对“高强韧、轻量化”铝合金车轮的产品性能要求。该业务板块依托稳定的整车客户资源,积极推进“以铝代钢”的汽车轻量化底盘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目前已量产转向节、新能源汽车电机壳等多款铝合金铸锻结构件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实力。

  4、锂、钠电池新材料业务板块

  该业务板块投资建设的新能源锂、钠电新材料项目共两期,其中一期涵盖六氟磷酸锂(LiPF6)10000吨,氟钛酸钾、氟锆酸钾、氟硼酸钾等氟化盐12000吨,其他氟化盐产品12000吨;二期涵盖六氟磷酸锂(LiPF6)80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8000吨,电子级氟化钠(NaF)3000吨,氟化盐8000吨。该项目已于2021年7月注册成立,能评、安评和环评均已获得正式批复,并已成功申请了省重点项目,目前项目已开始施工建设,主要生产设备已签订采购合同,订单业务已开始洽谈,一期预计于2023年3月份左右正式投产。该项目建成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上游氟化盐产业链建设,推动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锂、钠电池材料方面的市场布局,丰富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领域的产品种类。

  (二)行业发展及公司的市场地位

  1、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行业

  功能中间合金是铝合金行业不可或缺的工业添加剂,常用于晶粒细化,改善合金力学性能,调整合金中的元素成分,金相变质等方面,在铝合金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功能中间合金主要作用于铝合金产业的中游环节,大部分铝材的加工成型过程需要向原铝中加入铝基功能中间合金。随着汽车轻量化、交通运输途径多元化和建筑地产开发,我国在各个领域的用铝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球铝消费量的增加,也使得市场对铝基功能中间合金的需求保持整体向上的势头。

  随着双碳、双控政策的提出,新能源、清洁能源及轻量化的概念进一步推广,在传统用铝的基础上,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发电、消费电子、高端装备制造以及航空航天等行业对铝材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提升了对高端功能中间合金产品的市场需求。公司作为全球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行业中规模最大、产品种类齐全的企业之一,积极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公司通过海外并购结合自主研发,使公司的产品在技术指标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部分产品已实现替代部分进口高端产品的目标,满足了我国中高端铝材对高品质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的市场需求。

  2、再生铝铸造铝合金行业

  2021年,国务院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有色金属行业到2025年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力争实现减碳40%,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据此预测我国电解铝的产能“天花板”约为4500万吨。据Mysteel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电解铝建成产能4443.4万吨,已接近产能红线。与传统电解铝行业相比,再生铝在能耗与碳排放方面有着显著的生产优势,每生产一吨再生铝相较于电解铝可以节约用电13000度,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11吨,减少固体废料排放20吨,因此在此背景下,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解铝产能扩张受限,部分火电铝或将被迫转型或退出,新增供给或将依赖减排效果好、发展空间大的再生铝。

  公司近四十年来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再生铸造铝合金生产企业之一,公司充分利用产能布局优势,实现国内外再生铝资源利用的双循环发展,使公司的再生铝业务规模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建设铝灰铝渣危废处置项目,实现从再生铝采购回收、使用、铝渣处理等环节的闭环运行。

  汽车轻量化潮流促进“以铝代钢”,铝合金材料应用比例持续增加。普通B级车钢制白车身重量通常在300-400kg,“以铝代钢”可使白车身重量降低30%-40%。世界铝业协会报告指出,NEDC工况下汽车自重每减少10%,能减少6%-8%的能耗,所以“以铝代钢”的减重及节能效益明显。随着汽车轻量化的需求持续增加,一体压铸工艺将实现汽车“以铝代钢”的减重要求,并精简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但传统压铸结构件需热处理才能达到其所需的性能指标,零部件尺寸成倍变大后,其热处理、矫形的制造费用以及产生废品的风险大幅提升,极大影响零件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一体压铸下尺寸精度和成本难以兼顾,因此免热处理材料应运而生。

  免热处理铝合金具备非常好的热稳定性能与力学性能,可满足大型压铸件的生产,从而替代复杂的焊接工艺,节约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良品率,省去的热处理工艺亦满足碳中和节能减排趋势要求,是一体压铸的最佳材料选择。公司从2016年开始立项研发的免热处理合金,并率先在国内完成了相关专利的注册,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良好的材料性能表现和较低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国产免热处理合金材料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汽车零部件行业

  2022年3月份以来国内疫情多点爆发,防疫管控力度升级,生产端上海、吉林等地汽车企业纷纷停工停产,汽车产业链受阻,汽车消费需求减弱。但自6月份以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整车制造企业及相关配套供应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物流和供应链也逐步通畅,同时消费者购车需求有所恢复,汽车产销量逐步回升。政策方面,5月下旬国常会提出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工信部启动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各地出台更多新能源汽车下乡支持政策;6月中旬国常会通过了加大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带动汽车销量的逐步复苏。根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22年1-6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11.7、1,205.7万辆,分别同比-3.6%、-6.5%;乘用车产销量各为1,043.4、1,035.5万辆,分别同比+6.0%、+3.5%;商用车产销分别为168.3、170.2万辆,分别同比-38.3%、-41.0%。2022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266.1、260万辆,分别同比+119.0%、+115.6%。

  汽车销量复苏推动着汽车零部件的产业恢复,今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海运费上涨等不利因素已逐步缓解,随着疫情趋缓,汽车产业链全面复工复产,叠加促消费政策密集出台,汽车零部件产销量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铝合金车轮生产商之一,专注绿色、轻量化铝合金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是行业内拥有从铝合金材料研发制造、模具研发制造、工装设备研究制造到车轮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研发、数字信息化应用为一体的生产企业。公司积极布局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商用车铝合金零部件轻量化业务,利用公司在再生铝合金材料端的研发和生产优势,持续满足汽车低碳、绿色、轻量化的市场发展需求。

  4、锂、钠电池新材料行业

  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领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承诺的逐步清晰,围绕绿色经济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更加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步入高增长趋势。根据中汽协统计,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59.6万辆,同增129.2%,环增33.4%。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260万辆,同增115%。6月份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3.8%,今年上半年为21.6%。中游动力电池市场,6月份国内装机量27GWh,同增143.3%,环增45.5%。今年上半年累计装机量110GWh,同增109.8%。新能源车产销两旺,带动行业高速增长。在消费电子领域,新兴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存量品类产品的推陈出新,推动了消费锂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消费锂电池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根据中国化学(601117)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消费类产品用小型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72GWh,同比增长19.6%。未来,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消费锂电池市场也将迎来可观的市场增量空间。另外,在储能领域,随着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储能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根据GGII高工锂电数据,2021年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70GWh,同比增长159.3%,其中我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48GWh,同比增长196.3%。

  钠离子电池与锂电池原理类似,产业化基础良好。钠离子电池原理结构类似锂离子电池,制备工艺存在区别,但生产设备可兼容。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以氯化钠的形式广泛存在,而锂矿则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稀缺资源。目前新能车带动碳酸锂需求高速上涨,但供给端提取存在一定时滞,碳酸锂价格居高不下,而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成本低廉,利于大规模集成使用,随着电化学储能在储能行业中装机量占比不断提升,钠电池装机空间广阔,钠电池上游材料也将迎来加速发展期。

  为了保证公司关键原料的质量和供应保障,并进一步推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公司2021年7月份成立山东立中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将凭借30多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领域积累的客户和市场资源,通过聘请具有本项目丰富经验的行业技术专家团队,依托其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投资建设立中集团新能源锂、钠电新材料项目,涵盖六氟磷酸锂(LiPF6)180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8000吨,电子级氟化钠(NaF)3000吨,氟化盐20000吨及其他氟盐产品12000吨。该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上游氟化盐产业链建设,推动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锂、钠电池材料方面的市场布局,丰富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领域的产品种类。

  (三)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并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主要根据与客户的合同、订单编制生产计划,生产部门按照生产计划中的原材料需求报至采购部门。公司对每种原材料都设有安全库存,主要原材料包括电解铝和再生铝:①电解铝市场价格透明,公司与供应商通常以协商议价的方式签署合同,采购价格主要参考长江有色金属网等市场价格。此外,公司对部分原材料价格进行锁定,应对价格波动风险。②公司对外采购的再生铝因质量、种类、价格参差不齐,公司收购时根据成分、种类、形状、洁净度、出成率实验等综合情况再参考各地再生铝及铝合金市场报价,一般是按照电解铝市场价格乘以一定的系数确定。公司对关键物料和重要物料实行100%来料检验,对非关键物料,实行来料抽检。关键物料和重要物料从供应商选择、物料认定、合同履行、日常管理等方面,均采用了标准化、系统化,多层质量控制的采购模式,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开发体系、供应商管理体系和与之紧密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物流保证体系。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根据客户订单要求,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门根据订单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质量标准、交货日期,结合实际情况,下达生产任务,组织生产。生产部门定期对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协调销售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部门召开生产协调会,解决问题。

  3、销售模式

  公司中间合金产品的营销需要以技术服务为支撑,公司的销售系统不仅为客户提供日常工艺及质量维护服务,而且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协助设计满足其要求的产品方案和技术支持。公司通过不断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

  公司的铸造铝合金材料的销售模式分为直接向客户销售铸造铝合金锭(液)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加工铸造铝合金收取加工费两种模式,在直接向客户销售铝合金锭(液)业务中,根据产品种类、元素成分、生产工艺技术进行议价销售;在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加工铸造铝合金业务中,标的公司根据接收的原材料实际情况、工艺难易程度与客户协商确定加工费金额。

  公司铝合金车轮OEM市场销售模式为直接向汽车厂提供铝合金车轮产品,公司在成为汽车厂潜在供应商后可参与项目报价,获得项目授予后,通过与汽车厂共同合作开发新产品或根据汽车厂提供的图纸和样轮进行设计制做的方式完成产品设计,以及后续的样品试做和订单交付。公司铝合金车轮AM市场主要采取零售商方式销售。公司经过考察,选择零售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选择条件是零售商在当地市场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覆盖范围较广的客户群体和较大份额的市场占有率。公司向零售商供应指定品牌产品或提供自主品牌产品并与零售商签署框架性供货协议,获得零售商订单。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行业地位及产业链优势 公司现有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再生铸造铝合金材料、铝合金车轮三大业务板块,且均实现了细分行业的引领。近年来公司加快内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了规模实力强大的轻合金新材料和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的跨国集团公司。公司在当前产业布局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积极拓展,目前正在建设的新能源锂、钠电池新材料项目将进一步向公司产业链上游延伸,为公司的功能合金新材料产品提供稳定的原材料质量和供应保障;同时公司已建成再生铝回收平台和危废处理产能,从再生铝原材料的采购端到生产后的铝灰处理,有效的将公司产业链打通,形成产业链闭环,使公司各板块业务协同发展,实现了销售渠道共享,集中采购节约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形成了集人才资源、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客户资源为一体的综合竞争优势,助力公司进一步发挥规模化优势。 2、规模和区域优势 公司拥有规模实力强大的生产基地,以及全球化、多元化的产能布局和销售网络,规模和区域优势明显。 (1)在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领域,公司产销规模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在原有产能的基础上,实现了高端晶粒细化剂生产线以及包头稀土功能中间合金低成本工厂的投产运营,现拥有总产能11万吨。规模化的产能配置将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行业和市场地位,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另外,公司的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业务在国内外拥有多家销售公司和技术研发平台,全球化的市场布局和国际技术合作使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2)在再生铸造铝合金材料领域,公司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再生铸造铝合金生产企业之一,业务规模行业领先,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公司在天津、河北保定、吉林长春、河北秦皇岛、山东烟台、山东滨州、广东广州、广东清远、广东英德、湖北武汉、江苏扬中和扬州等地区建有铸造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现有总产能130万吨,同时,公司正在江苏邳州、长春、泰国等地新建产能,产品销售覆盖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和华南等多个国内主要汽车产业生产集群地。公司生产区域布局的多元化有效降低了生产经营及市场营销成本,完善了下游客户的拓展和维护体系,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在铝合金车轮领域,由于汽车制造业具有行业集中度高、采购规模大的特点,需要更有实力的、更稳定的供应商为其配套。公司的铝合金汽车车轮产销量全国领先,现拥有铝合金车轮产能2000万只,车轮模具产能1200套,车轮组装能力300万套,规模化效益明显,公司在中国、泰国、美国、韩国、巴西和墨西哥拥有多家子公司,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机构有助于公司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配套服务,助力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在锂、钠电池新材料领域,公司新建项目主要从事锂电池电解质和氟化盐系列产品的生产,涵盖六氟磷酸锂(LiPF6)180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8000吨,电子级氟化钠(NaF)3000吨,氟化盐20000吨及其他氟盐产品12000吨。公司落户的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处于两个化工大省山东和江苏的交界处,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电解液客户资源丰富,运输成本低。作为公司全新的一个板块,是公司在产业链上的双向拓展,其中锂、钠电池材料是公司在汽车产业链的横向拓展,氟化盐系列产品是公司向上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纵横双重布局为公司未来的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拥有完整的产业技术链优势,各技术研发平台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将持续提升公司的研发水平,使上市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1)在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领域,公司的中间合金产品研发拥有得天独厚的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材料和铝合金车轮协同研发、实验、应用平台。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现有博士、专家、硕士等50多人组成的研发团队,产品研发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先后成立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河北省航空航天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包头稀土应用中心、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联合研究中心和瑞典实验室等8大研发平台。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是《铝中间合金(GB/T27677-2017)》国家标准、《铝合金线材(YS/T1360-2020)》行业标准的主起草单位,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小巨人”企业。截止本报告期,公司在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领域现拥有24项发明专利、6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省科技成果、多项非专利技术及储备和研发产品项目。 (2)在铸造铝合金材料领域,公司一直专注于铸造铝合金及再生铝行业核心技术的突破,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公司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的副会长单位,积极参与了2021年度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并参与了《回收铝》(GB/T13586-2021)、《再生变形铝合金原料》(GB/T40382-2021)、2项国家和《铝及铝合金成分添加剂》(YS/T492-2021)行业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已颁布实施;参与的《铝及铝合金术语第4部分:回收铝》国家标准、《铝熔体测渣方法压滤法》团体标准已审定报批。截止报告日,公司该板块业务拥有1个省级轻金属合金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6个材料类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中心、1个装备类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认可实验室、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平台。公司在铸造铝合金材料、变形铝合金材料领域拥有专利283件,其中发明专利53件、实用新型专利227件、外观专利3件,另有软件著作权3件,形成了独特的核心技术优势。(3)在铝合金车轮领域,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从铝合金材料研发制造、模具研发制造、工装设备研究制造到车轮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研发、数字信息化应用为一体的企业。研发中心拥有20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先后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证实验室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省级以上项目,主持和参与起草了《汽车车轮用铸造铝合金》、《乘用车铝合金车轮铸件》、《乘用车车轮双轴疲劳试验》等18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铝合金车轮领域现拥有有效专利629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513项,外观专利77项。 (4)在锂、钠电池新材料领域,公司在一期上注重实际生产技术的精进,专家技术团队在现有的成熟产线上进行全自动化改造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竞争优势,作为行业内的后来者实现后来居上的可能。在二期规划上注重未来电池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变化,从动力电池到储能电池、由锂转钠的发展方向,公司已储备了未来4680电池电解质双氟磺酰亚胺锂和钠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酸钠的原材料电子级氟化钠的生产技术。未来计划不断研发新能源产业链相关的产品,实现公司从跟随市场到领跑市场的转变。 4、创新的业务模式以及客户资源优势 (1)在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领域,公司实行“国际研发、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业务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公司资本市场的优势,加大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规模投入,实现了技术前沿化,产能规模化,制造现代化,产品高端化,客户定制化,服务系统化。公司已成为全球众多著名的国际化铝加工企业的优秀供应商。 (2)在再生铸造铝合金材料领域,公司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丰富的行业经验、稳定的产品质量、及时的供货速度、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积累了众多大型优质客户资源,并形成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公司还拥有广泛且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客户市场基础,因此能够为免热处理合金的市场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优质和丰富的客户群体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发展潜力。 (3)在铝合金车轮领域,公司凭借着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实现了技术研发国际化,产品开发同步化,生产制造全球化,品种规格多样化,工厂运营智能化,销售服务快速化,得到了全球众多著名汽车主机厂的认可,并与之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优质的客户资源帮助公司提高了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丰富的客户资源亦帮助公司积累了与不同类型客户的配套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业务竞争力。 (4)在锂、钠电池新材料领域,依托公司的产业链优势和新能源客户资源,公司生产的氟化盐产品实现了公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形成了公司内部的协同化发展;同时,公司在汽车行业深耕多年,拥有广泛且稳定的客户市场基础,在传统燃油车企转型新能源的背景下,在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自主研发电池生产线的前提下,公司生产的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里以及氟化钠等产品将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优势,与车企加深合作,实现公司的多元化发展。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电解铝和再生铝,电解铝价格主要参照上海有色网和长江有色金属网、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现货市场价格确定,再生铝的价格与电解铝的价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根据再生铝所含金属量和回收率协商定价。公司铝合金产品的销售价格与主要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均与金属市场价格联动,但由于公司铝合金产品与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幅度及波动时间存在差异,因此,如果铝价波动幅度较大,将可能对公司的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公司将不断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同时保持市场敏锐性,制定合理的原材料采购计划,做好原材料安全库存量管理工作,降低采购成本。 2、汇率波动风险 由于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较大,公司因外币业务产生的外币应收账款存在一定的汇兑风险。另外公司在香港、泰国、韩国、英国与美国有子公司,各地区公司记账本位币不同,若汇率变动较大,则公司合并利润水平将随之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未来公司结算使用外币币种的汇率波动将对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通过远期结售汇等外汇衍生品交易,提高公司应对外汇波动风险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外汇波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3、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公司产品出口至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公司出口业务可能会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加剧,可能对公司国际业务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为应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走势和政策动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2022年上半年,国内因上海、长春等汽车产业重地因疫情防控措施升级,导致汽车产业链部分停摆,物流出现中断,汽车零部件和上游材料端产业链受阻。直至第二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整车制造企业及相关配套供应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物流和供应链也得以逐步通畅。国际上,因俄乌战争持续,造成全球供应链严重危机,引发发达经济体通胀,造成了超预期加息。在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外围市场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公司克服了外界压力,保持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2022年1-6月份,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00.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0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54%;扣除股权激励摊销费用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13%,其中公司2022年第二季度扣除股权激励摊销费用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了1.80亿元,较2022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长了26.15%。

  第二季度,下游汽车产业链的疫情防控停产对公司的铸造铝合金和铝合金车轮产品销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公司的功能中间合金业务因应用行业比较分散,因此影响较小。盈利方面,因功能中间合金业务板块的高端晶粒细化剂、航空航天级特种中间合金等高端产品销量的逐步提升;铝合金车轮板块的产品材料成本和海运费联动等报价模式的调整、车轮出口业务的稳定发展、内外铝价正挂以及美元升值等诸多有利因素,有效的对冲了疫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使得公司第二季度利润环比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的重点工作和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为长期稳定发展护航

  公司于2022年2月18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并于3月8日完成了本次限制性股票的首次授予。本次公司拟向激励对象授予权益总计不超过2855万股,约占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4.63%。其中首次授予调整为2,222.77万股,预留授予555万股,公司授予价格为11.09元/股。

  此次激励计划的归属条件为2022年、2022-2023年累计、2022-2024年累计股权激励成本摊销前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亿元、13.20亿元和21.84亿元,该条件也体现了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本次股权激励将激发管理层和骨干的积极性,使公司内部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团队稳定性,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2、持续推进免热处理合金材料的市场推广

  随着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行业对于一体化压铸技术的需求和工艺制造成本的递减趋势,大力推动了高强韧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公司研发生产的免热处理合金成功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并已实现了市场化应用和批量生产,目前已用于生产某高端新能源汽车电池包以及电池包支架等结构件。在市场推广方面,公司拥有广泛且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客户市场基础,其中公司的铝合金车轮已为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华人运通及牛创等多家新能源车企配套服务,并完成了比亚迪某新能源车型的项目定点和某国际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工厂认证;同时公司的铸造铝合金材料也是蔚来、小鹏、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二级供应商,因此能够为免热处理合金的市场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2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推动免热处理合金的市场化应用和推广,5月18日,公司与文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汽车的大型一体化车身结构件、一体化铸造电池盒箱体等产品的材料开发和工艺应用领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公司还将凭借丰富的新能源汽车客户资源,积极与整车厂及下游压铸厂进一步推进合作,加快免热处理合金量产进程,把握市场红利,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除此之外,为保证公司免热合金材料下游市场的顺利应用,公司已完成了《铝合金机构件专利风险检索分析(FTO)报告》,在公司研发的免热处理合金结构件材料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检索国内外铝合金材料及其相关工艺的专利,并于相关专利的权利要求进行对比,通过筛选、比对、分析相关领域专利448件,并确定公司免热处理合金材料技术方案均未落入上述专利的保护范围,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公司免热处理合金技术的自由使用和开发,并使通过该技术生产的产品投入市场时能够受到保护。

  3、推动低碳、绿色的再生铝材料使用

  随着新版环保名录的出台,再生铝已正式脱离“两高”行业,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公司是国内再生铝合金行业的领军企业,积极推动再生铝材料的使用,公司目前的再生铸造铝合金系列产品占比已超50%,并持续研发和推广再生铝在铝合金车轮和功能中间合金产品上的应用。为保障公司再生铝材料的供应,公司成立了专项小组,通过研判市场择机囤货、参与国储招标,增加了采购机会收益、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公司借助国内18家工厂的区位优势以及专业化的回收平台,积极扩展采购渠道,并加快泰国和墨西哥的再生铝回收和产能建设,助力公司实现国内国外再生铝资源的双循环发展。

  4、高端功能中间合金产品提升盈利空间

  公司2016年通过海外并购结合自主研发,掌握了高端晶粒细化剂的核心生产和检测技术,现已新建一期年产1.5万吨生产线,大大提高了公司高端晶粒细化剂产品的供应能力,为在高端市场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基础。公司的高端晶粒细化剂Optifine产品技术全球领先,且产品附加值较高,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积极影响。2022年1-6月份,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加快产品在汽车铝板、空调箔、电池箔等新兴领域的市场推广,上半年共实现高端晶粒细化剂产品销量3220吨,同比增长了120.55%,销售收入实现了1.02亿元,同比增长了169.08%。随着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通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端铝材用的中间合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端晶粒细化剂的市场需求广阔,盈利能力也将持续增强。

  受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高温合金、钛合金等相关产品对航空航天级特种合金的需求持续增加,公司已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级特种中间合金生产线,具备钒铝、钼铝、钼钒铝等三十多个合金系的五十余种产品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并已完成AS9100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卓越的技术研发实力和顶尖的行业高端人才使公司的部分特种中间合金产品在技术指标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已实现替代部分进口高端产品的目标。公司持续加快航空航天级特种中间合金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推广,公司生产的航空航天级特种中间合金产品已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排气塞、喷嘴构件、飞机起落架、制动盘和紧固件等关键部件,持续以高品质产品满足不断增加的高端市场需求。2022年1-6月份,公司生产的特种中间合金销量182吨,同比增长35.05%,实现销售收入4566.43万元,同比增长43.52%,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盈利空间。

  5、加快锂钠电池新能源材料项目建设

  公司新建的锂钠电池新材料项目于2021年7月注册成立,能评、安评和环评均已获得正式批复,并已成功申请了省重点项目。2022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加快锂钠电池新能源材料项目建设,该项目已开始施工建设,主要生产设备已签订采购合同,订单业务已开始洽谈。该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上游氟硼酸钾、氟钛酸钾、氟锆酸钾等氟化盐的产业链建设,为公司的功能中间合金原材料的供应提供稳定保障,同时,该项目生产的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理和电子级氟化钠产品将推动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材料方面的市场布局,丰富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领域的产品种类,持续打开公司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