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頭塔機建設“中國天眼”,去毛刺履帶起重機為第三代核電站華龍一號成功“加冕”,世界最大容量現場組裝式變壓器成功下線,全球首列智軌列車上路運行,動車組開進歐盟市場,盾構機建設莫斯科地鐵……“十三五”期間,湖南裝備制造業轉型提質,創新發展,參與全球競爭,成績令人矚目。
“裝備湘軍”挺起湖南工業脊梁。克服今年疫情不利影響,今年1-10月我省裝備工業規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高出全省規模工業5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11.2%和28.2%。
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近日,英國KHL集團發布了2020年度的全球起重機械制造商20強排行榜《ICM20》。榜單顯示,中聯重科、三一集團的起重機械銷售額分別位列全球第三、第八,且排位分別比2019年前進了4位、2位。起重機械領域的強大實力,正是裝備“湘軍”近年不斷崛起的一個佐証。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爭之地。2016年,湖南拿出制造強省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明確的12大重點發展領域中有8個在裝備制造業,重點培育的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也有8個在裝備制造業。
創新驅動產業“加速器”,湖南“十三五”期間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29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7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1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一大批創新平台撐起我省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制造強省專項資金作“后盾”。目前,全省共認定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518項,有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和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自2015年起,我省1422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獲得國家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支持,獲得保險補償支持的首台(套)裝備數量和金額均居全國前列。
圍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一直受制於人,“卡脖子”問題正在逐步緩解。近年來,三一集團、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龍頭企業建立零部件研發生產體系,較高等級的底盤、發動機以及液壓泵、閥、缸、馬達研制成功並形成量產,湖南成為國內最大的液壓油缸生產基地。中小零部件企業快速成長,中興液壓、特立液壓、中聯液壓、萬鑫精工、申億五金、啟泰傳感開發的液壓缸、液壓閥、減速機、大規格螺栓、液壓傳感器等產品,成功實現國產替代。
優質企業集聚成鏈,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從新能源汽車電池到電機、電控,不斷補鏈、延鏈、強鏈,湖南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基地。2019年,湖南生產新能源汽車18.04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14.5%。
轉型升級邁上中高端
在中車株機公司,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11條生產線馬力全開。自動運輸小車從立體物料庫取料,輸送到相應工位,智能制造裝備再根據物料二維碼參數信息自動生產,之后產生新的二維碼進入下一環節。“相比傳統人工操作模式,人員精簡50%,運營成本降低20%。”中車株機公司董事長周清和介紹。
智能制造“遍地開花”。中車株機公司轉向架智能制造等27個項目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專項,其中18個已經建成竣工並通過工信部驗收。16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60家企業、100個車間分別被認定為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示范車間。
“隨著智能制造由‘點上示范’向‘面上推廣’縱深發展,我省裝備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邁上中高端。”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裝備制造企業不僅通過智能化改造降本增效,還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對產品的實時在線運行監測,通過移動智能終端為客戶提供在線工況監測、故障預警等更多信息化增值服務。
“天狼星號”動車組、大型盾構機、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等一大批湖南高端裝備產品成功打入歐美市場。近年來,山河智能、中車株洲所、衡陽特變、湘電集團等企業充分發揮技術、資本、勞動力等優勢,不斷拿下海外大單,加快“走出去”。
拓展國際市場,建設國際化品牌,“裝備湘軍”在國際競爭格局中贏得一席之地。“十三五”以來,中聯重科加快海外布局,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市場網絡、服務體系遍布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位於中白工業園的中聯重科白俄羅斯基地今年6月進入試生產階段,已下線數十台汽車起重機,項目投產后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一個覆蓋東歐及中亞地區的輻射中心。
“十三五”期間,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軌道交通裝備博覽會、網絡安全·智能制造大會等專業展會的舉辦,聚焦全球目光,擴大了“裝備湘軍”的影響力。
據統計,2019年,全省裝備制造業4550家規模企業營業收入12193.8億元、利潤706.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9%和14.4%,在全省規模工業中的佔比達到32.6%和37.8%。(記者 曹嫻)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