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多项指标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前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3 15:02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按照“大片区、小组团、小单元”原则,真空机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设施集群,并建设国际化配套设施。  张大岗 摄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殷殷嘱托,久久回响,化为合力致远的力量。

  四年来,合肥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用好居中靠东、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从科技到产业,从交通到民生,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合肥经济总量达到1.27万亿,居全国城市前20强,规上工业等多项指标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前列,成为近10年全国经济30强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民生服务同城化 打造“我们的长三角”

  “原来觉得长三角一体化和咱老百姓没多大关系,现在愈发感受到‘我们的长三角’带来便利。”最近,家住长丰县的张某带着母亲到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复诊。张某告诉记者,母亲腿部骨折,淤血转移,已疼痛半个多月,听说六院有上海的专家定期来坐诊,他们便来就医。

  张某口中的专家,均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是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是中国骨科医学的“国家队”。2023年8月,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正式开诊,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规划建成特色突出的现代化、高水平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并非个例。在长三角地区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合肥始终拉高标杆向长三角先发地区看齐,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共享便利化公共服务。

  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中,合肥与上海共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1.5万余家医疗机构。

  在关乎民生的教育领域,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教育集团与上海市鞍山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等7家集团化初级中学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初中集团化教育联盟,优势互补,共享教育资源。合肥还与杨浦区合作打造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创新平台,包河区与徐汇区16所学校结对共建,长丰县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建附属合肥实验学校等。

  在交通互联领域,合肥携手建设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获批长三角首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8条铁路纳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与长三角39个城市铁路互通直达;长三角国际航空合肥物流分拨中心正式启用,与上海机场实现互联互通。

  在政务服务领域,合肥创新设立政务服务长三角“远程虚拟窗口”,解决了长三角地区办事群众需要跨省办理事项的烦恼。这一创新举措还入选了全国典型经验案例,让长三角地区的人民群众感受到“我们的长三角”所带来的便利。

  区域发展一体化共算“一笔账”

  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这背后,是区域间相互借力、合力使然。

  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合肥,坚持共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努力与长三角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共算“一笔账”,合力迎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

  2023年11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与合肥市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长宁区打造的“虹桥”品牌,引领发展“数字经济”。合肥作为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在资本招商方面已经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经验。

  区域合作近一年,合肥与上海长宁区“亲密值”直线上升。

  今年7月18-19日,以“宁心同行·合创未来”为主题的合肥企业长宁行活动举行,合肥企业走进长宁区的携程集团、寻梦信息技术(拼多多)和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交流经验。

  不到一周,上海长宁区又与合肥瑶海区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交流研讨会,双方将谋划在合肥东部新中心引进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品牌,采取合作办学模式。

  从产业到民生,合肥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城市战略合作。

  市发展改革委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上海长宁区,还与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交流合作,2021年,合肥庐阳区、蜀山区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市鼓楼区、苏州市姑苏区等9个城区成立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年,合肥与上海市静安区、杭州市等5地携手建立全球服务商融入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机制。

  今年7月,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于合肥举行第四次联席会议,商讨合力推进楼宇经济品牌推广、长三角品质商圈共建、“双碳”示范区建设等十大重点项目。联盟内的9个城区合作逐年紧密的原因,用一组去年的数据便可知晓:上海市黄浦区、杭州市上城区、南京市鼓楼区、宁波市鄞州区、苏州市姑苏区、合肥市庐阳区、合肥市蜀山区、无锡市梁溪区、南通市崇川区9个区域的单位面积经济产出达9.55亿元人民币/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1倍。

  科创产业协同化实现“1+3大于4”

  在当下火热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中,长三角地区的“4小时产业圈”正在兑现红利。

  由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江苏提供动力电池,浙江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安徽整车组装。一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在4小时车程内,发挥出了“1+3大于4”的效应。在这其中,合肥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大众,蔚来、比亚迪等一批行业巨头坐镇,六大整车企业囊括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500多家配套企业聚集于此。

  市发展改革委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合肥牵头组建长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先进计算、环境4个产业联盟,共建先进计算等10个产业园区,串联起1100多家长三角重点企业,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共同维护了科创实力和产业链的韧性和稳定。

  合肥贯彻长三角地区“1+3大于4”的协同发展理念,也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市场主体。

  在科技创新“共进”中增强创新动能、在产业发展“共兴”中实现能级跃升,这是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担当作为。

  与上海张江签署科学中心共建协议,设立合肥国家实验室上海研究基地,共建共享合肥先进光源、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6大研究院建成运营,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近年来,合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科技和产业规模快速集聚,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前3,空天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量子企业数、专利数均居全国首位,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乃至国际量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协同、从交通便捷度到民生感受度……面向长三角,合肥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携手共建科技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流通体系、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将继续聚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合肥通客户端- 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

  记者手记

  “我们的长三角”从便捷的高铁交通,到上海等地名医来到“家门口”,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对于合肥市民来说,正在全面融入日常生活。

  在我的采访过程中,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和丰富。案例中的主角有企业家,他们有的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联合攻关技术难题,有的在近几年把公司业务版图拓展到了三省一市;还有普通百姓,他们在更加互联的交通网里轻松“跨省上班”,在长三角“远程虚拟窗口”前解决了原本需要两地跑腿的事项办理……

  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多年来合肥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争当“优等生”的努力和干劲。

  随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合肥担当”越来越重,从过去“我们与长三角”变成如今的“我们的长三角”。

  共饮一江水,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