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官》创作背后故事:确保每个细节都经得起考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9 23:05

一部涉法影视作品如何达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得到观众的认可甚至赞许,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民检察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标本。

如何打磨一部经典 

《人民检察官》拍摄现场王宪江/摄影

  在浮华的年代细细打磨一部剧,我们称之为“业者良心”。电视剧《人民检察官》登上央视黄金档,对于我国检察题材的影视剧而言,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如果走心,这一新型题材的影像作品可以做成一部启迪后来者的经典。

  那么,这样一部电视剧经过了怎样的精雕细磨才最终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样片内容层层把关

  据悉,当初样片完成之后,立即呈送最高人民检察院,由最高检政治部、公诉厅与反贪总局四局严格把控,从法律专业化、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等方面对该剧提出了关键性的修改意见。

  最高检政治部宣传部负责人透露,对剧中法律程序的审核异常严格,如案件一审和二审的层级是否清晰,具体案件提起抗诉的检察院级别是否适当,在进行追捕中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能否公开等都作了细致严谨的审查。

  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不管是从审片方还是以观众的角度,该剧都不失为一部专业性与观赏性并存的精良之作。本剧从演员的语言,动作哪怕是眼神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与打磨,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观众的考量。比如,在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时第二人称的使用上进行了规范,在讯问时使用第二人称“你”,而在询问的过程中使用第二人称“您”;剧中陈晨出差之余与朋友在歌厅聚会唱歌的情节,因不符合检察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而做了删减;原剧本中,在对犯罪嫌疑人的银行卡进行收缴扣押时,存在没有制作扣押物品清单等程序性执法行为,审核时也提出了补正和修改意见。

  该剧对检察官的定位不再是冰冷的圣人形象,打破了观众心中对检察官的僵化认识。剧中的每一位检察官都是职业特点与人性特点相结合的体现,如“小鲜肉”陈晨作为一名理智的检察官,也有着感情上的弱点,对待爱情的执着与痴迷使得他陷入一段“姐弟恋”式的情感纠葛。

  该负责人最后特别强调:“希望这部作品能为今后的影视创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并期待今后出现更多优秀、精彩的检察题材的影视创作。”

  反贪总局四局也在该剧的审核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如剧本中展现的在审讯过程中是否存在指供诱供的嫌疑,案件讨论的过程是否真实严谨、保守案件秘密,他们都提出了非常精准的专业意见。

  公诉厅在进行审片时对细节的把控也让人心生敬意。其一是在开庭时,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是否需要起立的问题;其二是在王顺因冤假错案最后获得国家赔偿260万元,而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是羁押的天数乘以人均工资,再加上精神损害的赔偿金额,与剧中的260万元明显不符。这些细节都被心思缜密的权威检察官们指了出来,可谓观察入微。

  艺术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来自真实的土壤。每一集结束时的演职员表上没有这些审读者的名字,但正是因为他们,正义的呈现才有了真实的力量。

  远远不止七个版本

  探查《人民检察官》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就不能忽视北京市检察二分院在成就这部电视剧方面的特殊作用。作为关键的创作方和制作方之一,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创意,最早即来自该院。

  时间可以追溯得更远一些。

  无论是从榜样的塑造还是艺术的创作而言,在口号和习惯的影响下,常见的弊病是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那些杰出的人无限地拔高,加诸无限的想象和溢美之词。但是有可能,这样的人物只能流于概念。

  该剧之所以能够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真实地反映检察官们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因为在生活中就有这样一群崇尚法律,为了法治事业奋斗的人。剧中的检察官们并非凭空想象和捏造的,他们的原型就在我们身边。

  北京市检察二分院群英荟萃,《人民检察官》中真实感人的检察官形象,就来自于一次发现之旅,比如,剧中的方大庆、夏静茹,在二分院干警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同时又如北京市检察二分院政治部主任高凯所说“是众多优秀检察官的集合体”。

  检察题材是一个非常难以创作的题材。高凯表示:就艺术创作而言,检察院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如果在艺术作品中大力宣传检察官的职业风采,有时会牺牲其他执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形象作为代价。这也成为这些年来检察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一个价值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高凯他们萌发出要创作出一部以检察官为题材,以真实的案件为原型,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真诚正义,贴近群众生活的检察官形象的剧作。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涉及法律专业的知识与术语,大量的程序性执法规范,编剧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体验检察生活,开始反复地、大量地阅卷,到看守所观看同步录音录像,最大程度地还原检察人员的职业特点。但是,“读到剧本第一稿的时候,我都快疯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编创人员对检察官职业隔着一座大山。在高凯的窗台上,放着至少七个版本的剧本。他说:“远远不止七个版本。”

  最初在剧本中设定夏静茹的丈夫刘文先是一名知名律师,后为一猎头公司的CEO,而北京市检察二分院检察长顾军对这一设定提出了质疑。根据有关规定,检察官的家属不宜从事律师职业,在情节的演进上会带来太多不必要的纠葛。这个角色最终进行根本性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角色身份的变动使得整部剧中有关刘文这个角色从事的活动都要全部改写。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改动之下,剧本最终完善、成型。

  拍检委会那场戏,导演和演职员都不知道检委会怎么开,于是顾军、高凯、检委会专职委员宋毅等人一次次指导。对哪一个角色不理解,相关检察干警会做好接受相关咨询的准备。北京市检察二分院机关党办闫涛笑言:一遍遍拍摄,嫌疑人坐的审讯椅都坏了,“大家开玩笑说让我搬回来用”。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在要求真实性的前提下不能失去艺术性。如何能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兼顾作品的艺术水准,也即如何在两者之间取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将是今后检察题材电视剧创作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