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33个国家级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21 12:53

环保部:33个国家级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年12月06日 00:08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中新网12月5日电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去毛刺环境保护部今日向媒体通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情况。2016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部对全国所有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了2013-2015年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分析得出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人类活动现状及2013-2015年变化。

  遥感监测发现,2015年,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共156061处,总面积28546平方公里,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5%。人类活动以对生态保护影响较小的居民点和农业用地为主,数量分别为73602处和47608处,面积分别为2195平方公里和23194平方公里,共约占人类活动总数的78%和人类活动总面积的89%。40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39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人类活动分别有38459处和23976处,面积分别为6800平方公里和6082平方公里。

  2013-2015年期间,共有29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包括范围扩大)人类活动3780处,新增面积2339平方公里;其中对生态保护影响较大的有采石场104处、工矿用地318处、能源设施335处、交通设施39处、旅游设施86处、养殖场114处、其他人工设施1433处。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新增活动1466处,其中采石场、工矿用地、能源设施、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养殖场及其他人工设施等开发建设活动320处。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表示,虽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主要是农业用地和居民点等历史遗留问题,人类活动强度远远小于自然保护区外,但是遥感监测发现的采石、工矿建设、能源资源开发、违法无序旅游开发以及其它人工设施建设等已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类型和面积、人类活动所在的功能区等,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33个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89个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一些自然保护区的价值和功能受到损害,个别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已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针对此次遥感监测发现的问题线索,各地对遥感监测结果组织了实地核查。其中先期核查的8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已查实存在采石、工矿等违法违规活动580余处,必须严肃查处。

  根据本次遥感监测实地核查情况,结合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环境保护部决定对问题突出的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予以通报。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有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有采石、工矿、养殖等违法违规问题,有的近两年新增违法违规活动较多,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

  程立峰说,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结果等已及时应用于对8省(区)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7部门联合开展的2016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等工作中,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将6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问题或进行公开通报,并作为生态环境损害问题移交地方处理问责;或向地方反馈,明确整改要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部分省区已经对656个(处)违法违规项目(活动)进行了查处整改,一批责任单位和88个责任人受到处理。2016年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也会将此次遥感监测和核查结果作为重要工作线索或依据。

  对本次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等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部要求各地严肃处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限期整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同时要求各地将有关遥感和核查报告以及查处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对于本次公开通报的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求相关地方对其进行公开重点督办,严肃查处,限期整改,并在1个月和6个月内分别将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报环境保护部。

  程立峰表示,环境保护部将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2次,并下沉一级,对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1次。目前,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第二次遥感监测工作和对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第一次遥感监测工作正在进行中。将进一步加强与自然保护区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遥感监测、联合监督检查和管理评估等手段,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现,及时发现和移交问题线索,共同协调督促各地区对自然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违规活动“早动手、早发现、早解决”,全面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典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督办或直接查处,并联合有关部门,适时对各地的实地核查工作和违法违规问题查处工作进行抽查,对不认真组织核查、弄虚作假、查处不严的地区和相关人员,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遥感监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