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摘》文章:2006中国十大政界新闻人物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6 04:51

  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位高权重而让人景仰,去毛刺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把理想和责任置于一个更高的境界,并用行动和成就为自己代言。

  审计署审计长??坚持不懈“得罪人”的审计长李金华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9日报道,针对国家审计署掀起的“审计风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华网联合进行了一项题为“你是否为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担心”的民意调查。参与调查的5200名网友一致对审计长的铁面无私拍手称快,认为虽然李金华的职责就是看管好国有资产,但他有勇气揭露出这么多“黑幕”,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76%的人对李金华的处境和未来表示出深深的忧虑,担心“有人可能会打击报复”。

  但他直言,“中央纪委和监察部得罪的都是坏人,而我得罪的可能都是好人。”他表示,由于体制性和制度性因素,很多审计出来的问题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更应从制度上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6年9月23日,李金华在审计署2006年度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强调,现在对国家危害最大的,就是腐败对国家的资源和国有资产的严重侵蚀。

  2003年6月,刚连任审计长的李金华以“空前激烈的措词”点名批评了财政部等四家中央部门,“审计风暴”一词在媒体和社会上不胫而走,“铁面审计长”也由此成为公众对李金华的赞誉。此后连续四年,“审计风暴”都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组部前部长??从低调做事到高调直言“官多为患”的张全景

  “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一个县几十个县级干部,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过。”2006年8月,中组部前部长张全景对媒体公开评价中国目前“官多为患”。 曾经任上处事非常低调的张全景,近期屡屡成为亮相媒体的热点人物。

  这与近期“党委‘减副’”成为热门话题不无关系。按照决策层的要求,新一轮地方换届中,部分省市党委形成“一正二副”模式。 事实上,这一改革可以追溯到张全景任中组部部长时,当时他曾向更高层提出“高度兼职,减少领导职数”的建议。已经实施7年之久的省委书记兼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体制,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张全景的建议。

  香港卫生署原署长??首位出任世卫总干事的华人陈冯富珍

  2006年11月8日,世卫组织执委会经过秘密投票,从最后5名入围候选人中提名中国政府推荐的陈冯富珍为世卫组织下任总干事的惟一候选人。11月9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批准陈冯富珍为世卫组织下任总干事。出任联合国下属一个组织的一把手,这在中国人是第一次。世卫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认为,这对中国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现年59岁的陈冯富珍,1994年成为香港卫生署的第一位女署长。任职期间,帮助香港民众成功度过1997年禽流感疫情和2003年非典危机。2003年8月,陈出任世卫组织保护人类环境总监,成为首位出任世卫组织高层职位的香港人。而后又出任负责传染病事务的助理总干事。

  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成功改善河南媒体形象的徐光春

  前几年,媒体对河南的负面报道较多,影响了河南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乃至出现了《河南人惹谁了》等为河南人喊冤的畅销书。

  2004年12月,徐光春受命从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之职“转身”为河南省委书记,从此结束了他30年的新闻宣传职业生涯。此间即有观察家认为,不管中央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徐光春的扎实的新闻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宣传从业经历,对改善和扭转关于河南的不良媒体形象,无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徐光春到任河南两年没有辜负众望。他公开对媒体说,河南要发展,中原要崛起,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和提升河南的形象,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现给世人。

  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河南人魏青刚、洪战辉当选。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少林寺参观访问,极大提升了河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3月31日,“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黄帝故里隆重举行,使河南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7月13日,安阳殷墟成功“申遗”,使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加到33个。

  河南的经济和社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2006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将突破1000亿斤,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成为全国粮仓。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3439公里,有望跃居全国第二位。2006年,河南GDP有望突破一万亿,成为全国第五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重庆市委书记??成功战胜百年旱灾的汪洋

  2005年12月,汪洋从国务院副秘书长任上调至重庆任市委书记。令这位当时被称为“最年轻的政坛明星”料想不到的是,才6个月时间,重庆就给了他个下马威。2006年6月~8月,连续两个月,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高温大旱,让这个火炉之城如“火上浇油”。这场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总损失达80亿元,约占2005年重庆市GDP的2.5%。

  但上任之初就强调“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重庆的各项工作”的汪洋,没有手足无措,而是几乎一直奔跑在抗旱第一线,“GDP可以少,人命要确保”成为抗旱防灾的大原则。在他的领导下,“大旱之时要大抗,大旱之后要反思”,重庆最终“减产不减收”,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有灾无难”。算是给重庆百姓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从地方到中央,又从中央到地方的汪洋,深知他肩上的分量。正因如此,他一直呼吁,我们常讲“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不能只当作口号喊,每一名机关干部,都必须把为纳税人服务、为群众服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来强化,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来遵循,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来提高,作为一种日常习惯来培养。重庆平稳度过旱灾与他的这种认识显然不无关系。

  山西省省长??坐上火山口的“镇长”的于幼军

  2005年7月,于幼军从湖南省委副书记任上调任山西省代理省长。2006年1月,他以全票当选为山西省省长。

  实际上,自从来到山西后,着力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山西的老大难??煤矿“散、小、脏、乱、差”问题,并确定了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综合高效发展和文明和谐发展的新路。一方面关停4000多家非法煤矿,另一方面并转4000多家合法小煤矿,在全国率先实行采矿权的有偿使用和资源整合,建立推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政府和企业筹得百亿元的治理资金。2006年,山西矿难死亡率明显下降,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江苏省副省长??“争议书记”高升“低调省长”的仇和

  2006年1月20日,仇和当选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时至今日,和过去相比,他对媒体保持了相当的距离,显得异常低调。今年48岁的仇和,此前是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他从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到宿迁市委书记的9年期间,推出的种种激进但不乏效果的变革之举,曾引起不少的争议,被称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有观察家认为,这次升迁意味着对备受争议的仇和总体上的肯定。

  仇和既强力反腐,甚至以扣除公职人员工资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又是强制拆迁、强令国企改制“以卖为主”、要求犯错市民在电视上公开忏悔的指挥者,还是最早在全国完成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公推竞选”等民主制度建设的试验者……

  他的“个性化”施政方式以及对某些体制局限的大胆挑战,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课题:身为地方党政领导,“仇和”们执政的权力边界在哪里?其政绩又应该以什么标准考量?

  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敢于碰硬”的反腐部长李至伦

  2003年, 13名省部级干部落马。2004年,15名省部级高官被中央纪委立案查处。2005年,被“拿下”的省部级官员有7位。2006年到11月为止,根据公开报道,已有6位省部级官员落马。连续几年,省部级高官如此密集地纷纷落马,可谓史无前例。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目前官场腐败之深,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央反腐决心之坚定。

  如今已经从事了将近20年纪检监察工作的李至伦,2003年3月任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上任伊始,他就公开表示,“尽管已经从事了16年的监察工作,如今担任监察部长,我仍然感到如履薄冰,责任重大。”在监察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原则,敢于碰硬,重抓反腐败”。

  他认为,当前腐败案件有几个特点:经济类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利用干部人事权、司法权和行政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突出;窝案串案明显增多;领导干部与配偶子女串通进行腐败活动;作案手段隐蔽性加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四年三次角色转换的陈德铭

  2006年6月14日,辞去陕西省省长职务的陈德铭,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

  4年前,业内誉为“苏州模式”缔造者的他,从苏州市委书记任上被调至陕西出任常务副省长、代省长、省长。

  1996年就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的陈德铭,是目前中国官场上为数不多的“博士部长”。“陕西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和地缘优势,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不能照搬苏州等东部地区发展模式。” 入政陕西期间,因为其温和务实的作风,在当地获得良好的口碑。

  在陕西,他呆了一年零七个月,尚有许多未了之愿,就又站在了国务院第一大部委的新平台上,成为“具有沿海、内陆工作双重经验”的发改委二号人物,主管全国的发展规划工作。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将环保纳入政绩的主考官周生贤

  2006年2月14日,环保总局发布施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6天后,由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发布施行。由此,将环境保护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以法规的形式正式出台。 在这两个行政法规出台的同时,外界第一次感受到环保工作的效率。

  观察人士认为,这是周生贤上任后最大的政绩,“开创了环评新局面”。他也承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把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口”,是环保部门最大的权力。环保部门要通过5至10年努力,解决“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环境问题恶化已成为威胁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各级环保机构均将不宽容污染”,“那些没有完成减污指标的地方官员将会为无视环境保护付出代价。”(摘自《小康》杂志)

责编:王茜